【玩转地球】留学申请:永远在路上
通信789辅导员博客  |  2015-05-29  |   |  388次阅读

转眼一年半时间过去了。想想大二学期快要结束时,那个匆匆决定尝试留学深造,却对留学概念相当模糊的我,而转眼这占据大学四年本科生涯相当大一部分时间的申请之路即将画上句点。

忽然之间,我很想把留学申请之路比作一条一路奔腾入海的涓流:不择细流,终汇大海,视野和雄心于期间不断拓展;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激越似雷,心境和愿景不免随之沉浮。那时的我很信奉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那时的我总拿一句话暗示自己,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那时的我不时得搬出一句话以平复内心,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恋。那时起,我开始习惯“挑战”和“冒险”。现在也一样,未来应如是。

         在我刚刚开始准备申请事宜的时候,看到过一段话,大意是说,留学申请之路,对于申请者而言,特别是那些不找中介,自己DIY的申请者,是一次考验和历练。这段话预示着我已经开始做出人生第一个要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和准备,自主产生和实施的计划。所以,打申请之初,对这条路我是有心理预期的。

         任何重大决定的最大关卡可能永远都是家人这一关。申请之初,我和父母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突。他们对我放弃安稳的现状,转而去追求潜藏着巨大风险的未知之路的决定极为不解。于是我在一通通电话里,耐心地解释自己的初衷,对他们讲那首著名的叫《未选之路》的诗里面的故事,我想借故事告诉他们,我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及我不会后悔任何我做出的选择。不后悔,是的,这多多少少和信“命”有些关系了,就是那个“听天命”的命。事实上,我渐渐发现他们不排斥我闯荡,他们真正的隐忧来自经济方面,尽管我再三强调,我可以自行搞定出国后的花费,不给家庭造成负担,但是不了解以致不相信我所谓的留学行情的他们,更愿意拿“太年轻、容易上当受骗”之类的话来堵我的嘴。于是我只好很执拗地回应到,就算是太年轻也是我应受的。直到现在,我也很难完全说清这个回应是否正确:年轻要试错,否则错误只会留到经不起错的年龄去犯;但试错不该是找错犯。那段时间,我找了我能找到的各种前辈,听听他们的说法。听完之后,基本还是迷茫的。唯一明确些的一点是,从本心来说,出去闯荡的心和对眼下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某些不满,让我很想继续原有的决定。再者,我明白父母永远是为我着想的,所以我安慰他们,我要花一年时间做留学准备,最终的决定以及能否成行要看一年后的状态。这种安慰何尝不是给自己的呢。所幸的是,后来我获得了一次极佳的出国交换机会,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本科生名额,那次交换能够成行几乎坚定了我坚持走完申请之路的决心,也消融了我父母的心。

         申请之路充满各种冒险元素,从我试图说服我父母起,冒险感已经如影随形。留学这条路本身就是场最大的冒险,至少对我而言:近了来说,放弃国内稳妥的保研机会,去追求一场可能的彻底失败;远了来说,国外走一场,回来以后,得失谁人知。更别提国外的空虚寂寞冷,毕竟在别人家的土地上,归属感很奢侈。

         光敢闯敢干还不叫冒险意识。我渐渐理解到的冒险意识是,认准了就干,干就专心干,专心就是不东想西想,做ao想到的冒险意识是,意识。学基金委的公派本科生名额,那次经历当下最好的决策,尽当下最大的努力,希望就在前方,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于是我开始留心在生活中培养冒险意识。当很可能赶不上截止日期时,当很可能赶不上动车时,当很可能没地方留宿时,我有意识地暗示自己,冷静下来,尽力而为,希望就在前方。

         冒险通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导致冒险中的人有时过于亢奋反而影响了决策。对于申请者来说同样如此。因为偶尔得到个别人的肯定而喜出望外,进而高估自己的申请形势,或是因为偶尔遇到一些挫折而妄自菲薄,进而否定自己事实上的优势。这些情绪上的波动我都体验过,我的经验是尽量保持情绪上的稳定是最好的应对措施。心定才有辨别力。

         情绪管理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应对压力。我喜欢称之为和压力相处。把压力当成一个会不定期上门拜访的老友,这当中便有所谓的相处之道。既然是老友,压力来了就别一副如临大敌的态度了,因为老友怎么也是自己人。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对待压力的心态,将决定压力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一次成功的与压力打交道的经历,将成为日后相似情形下最好的教科书。一回生,二回熟,这多少有些吃经验饭的味道。申请之路充满压力,这点毋庸置疑,更多的压力来自内心,比如内心的反复、不确定、自我怀疑,真正外部直接刺激的压力反而少些,比如重大的语言考试或者面试。还有一点,申请的压力不同于大学考试月的压力,它更像高三备战高考的压力,多年磨一剑,但是申请还要复杂得多。只是专注于准备语言或者提高绩点是不够的,不断收集相关信息有时更为重要。另外,高考基本上还是一条独木桥,你尚有千军万马作伴;申请者环顾四周,同行者寥寥,显然要更孤独些。

         既然说到信息收集了,就稍微展开来些。我以为在申请的硬功夫中,这点最为关键。在基本面已定的大势下,信息收集能力的差异成为产生最大不确定性的诱因。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意味着所有的决策都建立在牢靠的情报上,反之就算是最雄伟的高楼大厦也会像建立在沙地上一样,有顷刻颠覆之虞。具体来说,定位、选校、套磁都依赖于信息收集。

         下面再谈点具体的经验性的东西。语言能拿时间砸出来,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但早晚能砸出成果来。既然如此,在不确定自己能力的情况下,早作准备比较明智。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海外交换机会,交换期间,充分利用对方学校的平台资源。

         最后,在这个留学成为风尚的年代,学子们更需要冷静的大脑。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留学,留学应是内需,即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你的心想出去走走,不是你的父母或是其他希望你出去走走。

         请让我再最后文艺一回。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起,因为你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永远在路上。

    【个人简介】

    陈宇,通信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我校赴美国密西根大学迪尔本分校交换的第一批国家留基委优秀本科生项目学生,于大四上赴该校交换一学期。大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校暑期实践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本科毕业后赴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全奖Phd

    【项目链接】 http://www.oice.uestc.edu.cn/Document/ArticlePage?Id=17081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