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古迪纳夫:用一辈子去做科研
刘淼  |  2019-10-10  |   |  1042次阅读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97岁高龄的约翰·B·古迪纳夫也打破了去年96岁的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高龄诺贝尔奖得主记录。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约翰·B·古迪纳夫的一生也充满传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Goodenough,这是一位让自己和世界都“足够好”的科学伟人。
       97岁的约翰·B·古迪纳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法国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学会的院士成员,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被业界称为“锂电池之父”。然而他的成功属于大器晚成,出生于1922年的古迪纳夫,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数学系,是个正经的学霸,但毕业后正值二战爆发,他加入了美国空军,直到23岁退役后他才有机会继续去芝加哥大学读物理博士,和杨振宁先生是同学。博士毕业时,古迪纳夫已经30岁,30-40 岁应当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巅峰时期,古迪纳夫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年龄已经太大,一位教授就曾经告知他,已经不太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后来,古迪纳夫几乎是身体力行反驳了这一说法。
       1976 年,古迪纳夫进入牛津大学教授化学,成为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主任,同M·斯坦利·威廷汉等科学家开始合作,这一年,他才刚刚把目光转向了电池领域。通过四年的潜心研究,古迪纳夫通过研究化学、结构以及固体电子/离子性质之间的关系,设计新材料解决了的锂电池过充的时候极易发生爆炸的问题,使新电池拥有更小的体积、更大的容量和更加稳定的使用方式,古迪纳夫终于名声大噪,而这时这位老师已经接近60岁。并且75岁时,他又做出了新材料磷酸铁锂,从而加快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如今,古迪纳夫已经 97 岁高龄,据美媒报到,他依然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奋斗在科研第一线,连周末都持续科研。去年他和他的团队还在固态电池上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在科研领域需要攻克巨大的困难,在诺奖评选上古迪纳夫也是经历了考验。每年古迪纳夫都是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是他依旧年年陪跑。甚至在 2017 年,一封名为“Open Letter:John Goodenough Deserves A Nobel Prize”公开在网络,很多人参与请愿,希望组委会将诺奖颁发给古迪纳夫。两年后,诺贝尔化学奖终于实至名归颁给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古迪纳夫用他传奇的一生证明了在科研的道路上,年龄并不是阻碍,反而有些人随着年岁渐长而变得更有创造力。97岁高龄夺得诺奖的古迪纳夫,仍然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着,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一种真正能让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匹敌的超级电池,他还需要最后一个重大发明才能无愧于自己。科学研究,或者做一些科技工作,不会一帆风顺,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更要经得住考验,这才是科研的精神。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