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通信789辅导员博客  |  2015-07-16  |   |  455次阅读

向死而生是对生命的一种拯救。向生而生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泡芙小姐

这句话来自泡芙小姐第一季第三集《泡芙小姐的绿萝》,泡芙的绿萝从楼顶摔了下去,来到一家园艺店在老板的桌上看到一本书——《时间与存在:马丁·海德格尔》,翻开书,扉页上是“Being towards death”,泡芙称之为向死而生

园艺店的老板并不单单只是出售盆栽,他还接手顾客那些濒临死亡的植物,并挽救他们的生命,使这些盆栽重新复苏,并把他们交还给客人,这就是园艺老板的向死而生;而泡芙的向死而生则是让文字复活,并交给编辑。

找来了马丁·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想要一探究竟,但是这个德国人的思想太过智慧与深邃,我很难读懂他的精神。走马观花的翻看了一遍,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 towards 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在哲学上,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因为只有死着,才能够亡故。而非人们一般认为的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

读来甚为拗口,姑且先简单理解为:死是过程,亡是结果。小学时,一次不小心掉进了池塘,脚被石头卡住,我深切的记得到这一次死的过程,那种窒息的感觉让人终身难忘,好在只是体验了一下死的过程罢了,还没有到达亡的彼岸。以此事例佐证,大概领会了“向死而生”的精神。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说起那些自杀过而没有亡掉的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生活得特别顽强。因为只有无限的接近死亡,激发出生的本能,才能体会生的意义。

在我本科的课堂上,听到最多的名字莫过于弗洛伊德,他告诉我们人不仅仅有生的本能,亦有死的本能。而这种死的本能,对外则显示为暴力的破坏,对内则显示为自我的一种摧残——自杀。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两者相互博弈,决定着我们生命的状态,那些轻生的同志,大抵是因为死的本能占据了上风罢了。

“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生命的目的、本质、诉求和广阔的道路。

“向死”,确是一项大激励、大警策、大救赎。俗尘凡世,人生难免有疾,而思考死,恰是一味澄明的苦药。关键有无那份灵魂体检的勇气和自医精神。

如此观之,“向死”实则是为了“向生”。当我们以“向死”的状态站在人生的终点回味生命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终极目标是喜乐,圆满,无憾。“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这句许三多的话,把生命的本质说得明明白白。

向死而生不仅是一种哲学,还能帮你摆脱生活中的困境,是生活中不经意开放的灵感瞬间。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向死而生”则说的是:未知死,焉知生。凝练到一起岂不更好:知生则知死,知死则知生…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