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通信789辅导员博客  |  2015-05-26  |   |  503次阅读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那些青葱岁月,追寻我们共同的大学记忆。

前些天,带毕业年级的桂姐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今年毕业季的活动预告。当我点开链接,看到那些一幕幕似曾相识的活动画面,那些毕业季特有的风格照片时,仿佛一下子被带回了自己的大学时代。恍然想来自己已然入校十年,毕业六年了。

2005年的九月,和高中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位于成都近郊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可能是因为老早就去过沙河校区的原因,所以那个时候总有一种被发配的感觉,以至于我看了好几遍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生怕是自己填志愿写错了才被成都学院录取了。后来在和成都学院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还会有意无意间显示出自己是“根正苗红”的本部学生,现在想想那时候挺幼稚的。

对于成都学院,我们集体的记忆中必不可少的是程曦的网吧,96路公车的拥挤还有野竹林的美味,当然还有小炒食堂的铁板牛肉。对于远离市区,周围连个像样街道都没有的我们,上网成了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大一没有通过四级带不了电脑,于是程曦的校内网吧成了大部分网游爱好者的天堂,时不时的上边还会有竞技比赛让人大呼过瘾。那时候,进趟城可不像现在这样有校际公交和地铁,唯一通过学校的是96路公交车,我始终记得,当公交经过学校门口时候,那种人山人海的气势,一点也不亚于一群百米赛跑选手冲刺的感觉,人群中的我也曾把鞋子挤掉过。对于天天吃食堂的小伙伴们来说,野竹林的各个小店,便是我们打牙祭的最好去处,4块钱的素豆花,6块钱的荤豆花,还有免费的鲜榨豆浆,这些似乎已经成为现在遥不可及的性价比。06年的那场世界杯,食堂的电视机前总是围满了人群,而这个时候8块钱一大盘的铁板牛肉外加夜啤酒成了那个时候我们青春中最为激情的见证。

大二,我们搬回了盼望已久的本部,成了“城里人”,住进了12层高的润新公寓,当然随着一部“男女比例一万比零”的DV台词,我们给他改名叫“万人坑”。那时候,高地楼盘都还在起步,太阳公园都还是一排排临街商铺。那时候,校内网改名叫了人人网,这几乎是我们接触最早的社交网络。在上边加好友,留言,写感想,分享照片,那时候似乎每个同学都能在上边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同学,第一次感受到网络社会的强大。

那两年,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当属08年的5.12大地震。从小到大第一次经历地震,便是如此的剧烈,生命在那一刻显得是如此的脆弱与渺小。整个无线通信中断,不断有人对亲人的牵挂。我们在操场上,在图书馆前的小广场上度过了两夜。家里边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带着孩子回乡下躲避余震。那天,在雷老爷子的接入网课堂上,我们沉痛得为地震遇难的逝者默哀,整个教室安静得能听见一颗针掉落的声音。同学积极行动起来,去收费站做义工,每天要给来往的汽车不停的喷洒消毒药水;组织募捐,大四的学长学姐甚至搞起了义卖。那年的五月,因着地震,他们的毕业季多了一份伤痕一份牵挂。

大四,我们来到了清水河校区,作为第二年入驻清水河的“垦荒者”。也许是因为已经大四了,少了大一时候的期许与憧憬,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大一在成都学院的日子,面对环境类似的清水河校区,我们出奇的淡定。只是偶尔有往市区参加招聘会的同学,会产生些许的抱怨。不管怎样,我们在清水河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一年。这里考研的同学经历了半年三点一线的备战时光;这里,找工作的同学奔走于各个招聘宣讲场,经历着经融危机带来的“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彷徨。而我,却时不时地跑回沙河校区,跟着导师开始了准研究生的科研生活。

四年,三个校区的辗转生涯,我们或许是对成电了解最为深刻的一届学生。骄阳似火的六月,我们在科研楼前留下最后的合影,然后每天都在各种聚会中互诉着衷肠,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无论怎样,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在和授位导师的亲切拥抱下结束了。然后在活动中心的广场上,一一送别所有同学,最后拖上行囊,走向自己的下一站。。。。。。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大邑县社会实践                                                            浣花溪一日游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清水河珍珠鸡                                                                 图书馆自习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校庆烟花

入校十年,毕业六年

校庆主楼前合影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