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了我什么?——兼谈儿童教育
周涛  |  2017-08-30  |  科学网  |  4244次阅读

   我祖父母这一代人,在儿童教育方面大约是来不及考虑的。或许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能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拉扯大一群孩子。到了我爸爸妈妈这一代人,尤其是城里人,因为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很多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一下子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甚至家族的希望。我小时候看书多,玩玩具少,但多少也有些枪剑、人偶、积木之类的玩物,我外婆带我的时候就常唠叨说现在的小孩子真幸福,这些东西她们以前都没见过。

   最近我看了一篇在朋友圈里面传得很广的文章,题目叫“教育鄙视链:你的视野根本撑不起孩子的一生”。以幼儿教育为例,在金字塔的顶端是15-20万每年成熟的国际幼儿园,搭配马术、高尔夫、橄榄球、冰球、三角钢琴、烘培、茶道等兴趣培养。说句实话,除了在电视里面看过以外,生活中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马术、高尔夫、橄榄球和冰球——难道中国人球类四大件不是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吗?

   就好像外婆曾经惊讶我小时候“玩具之多”,我现在连“高级小孩”要学的东西都没有亲眼见过。只不过现状更残酷:外婆是因为隔了一代人所以不了解,而我们同一代人,似乎已经被划分成了不在一个世界里面的各种层级。我的视野,或者我猜想大多数和我类似的人的视野,已经如文章所言,狭窄短浅到不足以迎接下一个时代了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虽然没有教育小孩子的经验,但是我自己是从小孩子长大过来,并且一直是一个阳光快乐的人。所以至少我可以谈谈妈妈在我小的时候教给了我什么。

   想谈的东西太多,但是为了读者着想,且归纳为两个方面吧。

   是非与因果。小孩子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觉得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凌驾于别人的喜怒哀乐之上的。这一点不怪他们,因为一切动物都是先从认识自己、满足自己开始的,生物属性总是比社会属性发展得早!我身边很多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培养小孩子是非对错的观念,于是乎,他们的生物属性极度膨胀,社会属性却得不到发展。

   我妈妈的人生观是很朴素的,大体上也就是要善良、要大方、要乐观这三点。后来读小学,又多了要乐于助人、要遵守纪律(守纪律这一点我没怎么听妈妈的话)、要努力学习(现在妈妈反过来了,整天都讲不要太努力,要休息,要注意身体)这几点更具体的。

   我想也许有些父母也尝试过给小孩子灌输这些是非对错的观念,但小孩子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很难自发认同这些理念。这时候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从小孩子的欲求着手。小孩子有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玩具、零食、动画片、电子游戏、大人陪着玩、零花钱……。如果父母对小孩子一切欲求都马上满足,那就完蛋了,因为小孩子觉得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你就没有任何可以引导他的手段了!

   我爸爸妈妈从小就很善于引导我。如果我在亲戚朋友和其他小朋友都在的场合大方开朗,平时学习努力取得好的成绩,等等。我就会得到我期盼很久的东西:零食、图书、零花钱,或者爸爸陪我下棋。反过来,如果表现不好,爸爸妈妈对我这些欲望的反馈是冷淡的。所以,尽管我挨打不多,但很快就领会了哪些是爸爸妈妈鼓励的,哪些是他们不鼓励的,并且努力按照他们鼓励的方向去做。到后来,这些他们鼓励的东西不知不觉就成了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我印象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生在印度一个偏远的地区,那里的小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实验人员在村里放了一台立着的电脑,配了一个鼠标(样子就像是ATM取款机),但是没有告诉村里任何人这个设备有什么用处。结果一天以后,他们就看到村里的小孩子开始上网和打游戏了。可见,小孩子学习的能力超乎想象的强。所以,尽管我妈妈并没有一再强调一些抽样的概念,也没有一一指明我的某项行为和奖惩之间的关系,但是只要他们真正对我的是非对错有明确的反馈,我很快就掌握了行为与反馈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明白应该怎么做了。

   尊重和欣赏。虽然很多父母非常爱小孩,但他们的那种爱,是对自己某种附属品和衍生品的爱,并没有把小孩子看成一个独立人格的拥有者。父母或许竭尽全力满足小孩子的欲望(如前所述,这点本身就不好),但是并没有尊重小孩子,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建议和想法没有给出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认真的回复。孩子们经常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恐怕会让父母尴尬——例如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有的恐怕父母一下子也回答不上来——例如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但是很少有父母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尝试在小孩子理解和认知能力的范围内尽量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样,小孩子很多建议和想法,实际上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让他们骄傲的智力成果。对于这些建议和想法,父母也往往敷衍了事。

   我妈妈曾说,我与一般小孩子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总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而她以前带我的时候,最累的事情就是回答我的各种问题。我至今都记得在公共汽车上挨个询问妈妈每一栋建筑是什么单位、做什么事情(包括政府、法院那种单位)。那时候我才三四岁,但是妈妈依然不厌其烦地给出了尽可能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几句话敷衍了事。

   小时候我能够静下心来学下棋、读各种书和学数学,最初的动力不仅仅是象棋和书籍本身的乐趣,还有爸爸妈妈的鼓励。对于小孩子而言,父母和长辈的认可是特别珍贵的礼物。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真正欣赏一个小孩子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和成果,那么这种激励的力量很可能是终生的。

 

   但我特别想说的是,欣赏不能泛滥,就好像满足欲求也要有是非对错的前提。我们应该多夸奖小孩子,为他们的成长鼓掌,但是真正的欣赏,一定是要小孩子付出努力,不太容易得到的。如果一切事情都能够被夸奖,夸奖的力度和形式都差不多,那么努力不努力,努力多少,好像就没有太多区别了。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夸奖而夸奖,因为喜爱而欣赏,而是要真正欣赏小孩子弥足珍贵的性情和坚持努力的成果。

   除了上面那两点,我认为儿童教育的其他考虑或许都没有想象地那么重要。

   我有幸曾经参观过一家年收费15万+的高端幼儿园,的确敬佩其中人性化的设计和师资配比(这更加坚定了我不建议让小孩子去这种高端幼儿园的观点,因为他们未来要真实生活的社会并非如此美轮美奂)。但是我很担心中国目前的社会风气下,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这些地方,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是自己虚荣心和势利心在下一代身上的延续——这种延续很可能会孕育出一群同样虚荣和势利的早衰少年!

   我个人对于马术、高尔夫、橄榄球、冰球这类运动是不了解也不感冒的。如果说非要推荐一款我没有接触过的运动,我想说“摔跤吧,孩子们”!

----

   (谨以此文献给妈妈,祝妈妈开心每一天,也请妈妈放心,我已经是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大人了)。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