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按曰】:去年春天,我第一次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同学上《生物信息学》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感到不理解,加上去年上课的时间是上午一二节,所以留恋被窝睡懒觉而跷课的同学不少。即使来上课了,也有不少同学在玩手机。在《生物信息学》课堂上背英语或做其它科目作业的,算是不错的同学。即便是认真上课的好同学,很多也觉得《生物信息学》应该侧重编程和数据挖掘。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是生物数据,《生物信息学》不是专门的编程课,也不是专门的《数据挖掘》课;而我们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乏编程和数据挖掘课程,欠缺的恰恰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对生物数据的理解。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仍会侧重介绍生物数据及其处理,当然也会涉及到一点编程与数据挖掘。去年上课期间及在期末考试最后一题中,同学们提了不少意见。上课期间的意见,我已经及时答复过了;这里顺便总结、回复一下通过期末考试收集的意见。去年期末考试最后一题,就是请同学们提意见的,没有参考答案,只要有理有据,算是给同学们送分的。即便这样,不少同学也没有认真对待,或许是没怎么来上过课,所以提不出来。汇集起来,主要意见有三条:(1)建议未来修订成选修课;(2)建议参考李凌老师的小班教学模式;(3)未来搞成慕课,不用那么早起来上课。这些意见都很好。第一条已转达给负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两位系主任;第二条,准备今年搞一到两次试一试,尽管我们是很大的班。第三条是努力方向,但慕课不是一时片刻能完成的。慕课形式很好,尤其是可以随时随地,学生作主,不用早早起床。记得年前看到我的一位研究生,电脑上似乎在放着一些公务员学习东东,他却在电脑前干着别的事情。很奇怪,就多嘴问了一句是不是在准备考公务员。结果他说是他妈妈继续教育要求完成的课程。其实没学,至于考试,可搜可求。这也是我对慕课的担忧。因此,我的观点是,形式与模式当然需要与猴俱进,但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想学、要学。要做到这一点,讲第一次课绪论的讲法就相当重要了。这几天心里沉甸甸的,因为下周这个时候就是第一课,而且还是上午第一、二节。一位普通老师的唠叨显然比不上科学大牛或商界巨子,尤其是后者,尤其在电子科大,尤其是这位商界巨子恰恰来自IT行业。我忽然想起年前百度CEO李彦宏个人捐资3000万,与协和合作解密中国人食道癌的事。在出席签约仪式时,宏哥讲了下面的故事(来自网络,未经演讲人核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触动与启发。
【李彦宏协和演讲实录】
尊敬的曾益新校长,尊敬的协和医学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在今天这样一个雾霾天来到这里,参加我们这次肿瘤研究的合作发布会。我相信在这样一个时间,每一个人对健康关注度可能都比以前更高一些。
今天的合作是一个非常有特色、非常独特的合作。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顶级的医疗科研机构,而百度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情怀的大数据公司,所以这两个单位的合作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公益的色彩,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个人捐了一些钱在这里面,但是这件事情其实远远不只是一个公益性的活动,更是一次跨界合作——生命科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的一次跨界合作,这次合作是我一直非常看好的。
早在20年前,我就对生命科学感兴趣,尤其对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感兴趣。20年前的我感兴趣到什么程度呢,当我在华尔街做一名程序员时,还去申请了Merck(默克集团)一个研究小组的工作,它也给了我一个offer(录用通知),比我在华尔街挣得还要多。后来我太太打击我,她是学生物的,她说你别瞎想了,计算机对生命科学能有什么贡献?后来我想来想去,觉得可能确实是这样,因为如果我当时进入Merck的话,可以调动的资源其实不是很多。如果有那么多从事生命科学的人都不相信计算机能够对生命科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话,那么靠我一个人力量恐怕也很难推动。
20年过去了,计算机科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科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因测序在十几年前花费10亿、20亿才做出来,而现在每个人的测序只需要1000美元左右的成本就可以了。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技术的提升和计算成本的下降使得原来我们觉得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可能了、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前几天我在乌镇向习近平主席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为什么现在也变得可能了?因为它也是由于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计算成本的迅速下降。其实原本人们在传统意义上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做起来太贵了,或者这件事情做起来太慢了”,所以才是“不可能”;但当它的速度快到一定地步、成本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件事是“可能”的了。
所以我认为,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这种结合,在未来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当然,我们两个领域之间肯定还有很多彼此不了解的地方。作为百度来说,我们有很多数据、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但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比如是哪些基因导致了癌症的发生;作为协和来说,作为很多生命科学的研究者、科学家来说,他们知道很多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哪些是可以通过计算能力来解决的。我在和詹启敏院士沟通时我和他讲,你可以放开地想,你可以认为全世界的计算资源都是你的,只要你能够想出来的算法,我们都可以算出来——如果这件事情是事实的话,那么它将如何帮助生命科学的发展?这是我们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碰撞过程当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的地方。虽然我过去十几年一直在企业界、在工业界,但我也读过不少年的书,我很希望能够用我的力量推动科学发展。
目前,这项研究在短期内恐怕难以看到商业上的回报,但长期而言我觉得它对我们很多人、对于普通人的生活都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愿意去找最优秀的合作伙伴一起做一些真正有开创性、过去别人没有做过的、真正对普通人有实际用处、有很好价值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初衷,谢谢大家。
【黄子再按】:很多人对电子科技大学搞生命学院、医学院感到不可理解,或许百度CEO李彦宏上面的演讲实录可以部分地答疑解惑;最可悲的是,我们自己中个别同事直到现在还仿佛过去的李夫人马东敏,计算机对生命科学能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