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网上看到年轻的职场人抱怨,说圈子越来越小。每当此时,我都会揶揄想,明明手机中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怎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呢?明明当前信息爆炸,传媒如此发达,地球另一端的风吹草动都能够通过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通告世界,为什么我们就感觉到我们的眼界就只是本科,研究生同学,以及公司一个小部门同事之间的鸡毛蒜皮,对每一个人每一顿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了如指掌甚至是注定有图有真相了呢?
我觉得原因很简单:科技让我们变懒了,工作的压力也让我们变得疲惫。我们习惯于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新闻客户端到手指发麻,却不主动去打个电话和久违的朋友聊聊最近的近况。每到周末都巴不得先睡个懒觉直到只剩下吃个饭的时间以至于不能够参加更多的兴趣活动。当“宅”成为一种习惯,下一步注定是“死宅”,最后“宅死”。
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有几件事情还是让笔者觉得很有意思。
一是参加了小学的同学会。时隔20年的第一次相聚,让人感觉到原来电子科大工科毕业生的世界中不仅仅是电路和逻辑,还有珠宝,漫画,旅行和各种生意。刚开始可能是新奇感,只是说新闻中写的东西在身边真实发生了。有的同学都已经站在天台上准备跳下去,结果还是退了回来当今事业蒸蒸日上。有的同学终于辞掉了仅用于养家糊口却不是心中梦想的职业,毅然跳槽追寻心中梦想。有的同学活的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一想起来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现成的热鸡汤,也是未来生活和发展的宝贵机遇。在IT圈中混久了,换一个圈子混,说不定柳暗花明。
二是出差深圳多了以后,发现在家中做不了的事情,出差的时候更加容易。比如说,出差的时候可以看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发现居然有了学钢琴的冲动。比如说出差到处闲逛,居然有了去买书了解岭南当地历史的冲动。比如说在家中谁都叫不动,出差后居然有呼朋唤友去徒步,去桌游,去当义工的冲动。虽然说,这里面一大因素是因为闲,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生活不那么安逸后,冲动终究会产生灵感和创造力,最终引领我们到达一个没有想过的美好世界。我想,深圳这个城市也是由于一帮这么“闲”的异乡人,才能够有当前的社会积极向上面貌和活力。
三是跨入中年(根据网上盛传的联合国定义),也不得不开始想做技术这门青春饭还能吃多久,或者说是到哪里去继续吃。看着同期毕业的同学,以及同期入职的同事们一个个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越来越聚集在行业中的少数寡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实话,还是带来心理压力。但换个角度看,也了解到为了将来,“能干”的定义,可能要更宽泛一点了。
以上三件事,看似乱糟糟没有关系,中心都是指向一句话,就是“树挪死,人挪活”。当今社会对每个人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螺丝钉属性越来越强,我们除了适应而外别无选择。但也别忘了,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项技能,就多一个饭碗。我们有必要有意创造一切机会开阔自己的技能圈子,人际圈子。现在有个词挺时髦,叫做复合型人才。我感觉差不多也就这个意思吧。
我想到,足球队中教练最喜欢两种球员。第一种是自然是超级球星无疑,第二种就是兢兢业业的实力派万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