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黄健  |  2019-03-12  |  科学网  |  748次阅读

每年三月都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于北京的重要日子。今年全国两会已近尾声,而我却还焦头烂额于研究生招生及本科转大类转专业等诸多琐碎但却非常敏感与重要的事情当中,直到吴老师微信催促,大意类似还记得曾经的约定吗?于是赶快回忆一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有点印象的就是人工智能智能+了。虽然这两个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是分别提到的,而且智能+似乎只是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新提法;但咱必须碰瓷,不然交不了差啊。这两个关键词分明是在描述天下大势呀:从人工智能到智能+!这就仿佛从电脑到人脑啊,这就把我们学院的工作联系起来了。这里容我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切入,就我校我院在脑科学,Oh, no,智能+领域所做的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简要总结汇报一下,打打广告吧。也算本科及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一部分,希望学院学校年终给算点工分。当然,时髦一点呢,算是书写智能+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答卷与奋进之笔了。

先说另一个天下大势。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神经退行性疾病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值得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借鉴。风云际会,美欧日先后启动了脑计划。不甘落后,中国脑计划拉开帷幕。我国脑计划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1)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2)以建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这一领域,不仅是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也是国家重大需求。我校我院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上做了以下具有新工科与电子信息特色的工作:

1.科研教学融合育人 我校拥有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神经信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等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在脑信息获取、脑功能机制、脑模拟技术等研究方向有一大批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杰青、优青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这些大科学家将自己科学研究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之中,从新生研讨课到前沿讲座,从理论教学到毕业设计辅导,到处都有脑科学大师的身影。

2.理工融合复合育人 我校近年来一直研究学习MIT与欧林工学院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融合、大类培养。我校与脑科学人才培养最为密切的两个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的特色,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搞生物信息复合培养实验班;在此基础上,又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合并进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3.新时代国际化育人 国际化是我校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的理念之一。在脑科学人才培养上,近年来我们请进来、走出去,成果丰富。一方面,我们每年举办暑期国际学堂,把大量国际脑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请到成电课堂,给我们的本科同学上课。另一方面,我们在脑科学领域拥有全时全职工作在成电的最国际化的师资力量,无论是来自英国的Keith教授、德国的Ben教授,还是来自古巴的Pedro教授、美国的Biswal教授都直接参与到了本科人才培养之中。此外,我们还与本领域国际名校如麦吉尔大学,建立了校级、院级合作协议,为我们脑科学相关本科生提供了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双硕士、麦吉尔大学神经科学博士项目等国际化深造通道。

总之,电子科技大学不仅研究电脑,也研究人脑。我们还有一个梦想,创造出受人脑启发的电脑,期待着我们培养的学生来实现这个梦想。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