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学院学生科的张老师联系我,希望写一篇对毕业生祝福的文章。当时很爽快的答应了,可毕业季杂事一大堆,就这样一拖再拖,把此事给耽误了。现在毕业生已全部离校,想到自己的食言,觉得实在是对不起张老师。
一拖再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年的毕业生很特殊。很多同学成了新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不少老师也调整到了新的学院,我也不例外。面对不熟悉的学生,或自己压根就没教过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免会太多的口号和空话。我喜欢用亲身经历、身边发生的说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血有肉。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没敢轻易下笔。
前些年的毕业季,我都会写一篇博文,用于记录和回忆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师生架起一座长久的友谊的桥梁。
昨天翻阅我的系列博文,竟然发现已有3个年头没有写这类文字了。是学生的表现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我自己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小气或是越来越老套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对于实验室毕业生,有一条坚持了多年的规矩,即离校前的工作交接和资料归档。会把他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完成离校前最后的资料交接,不允许邮件或QQ远程发送。说实在的,学生日常汇报、科研数据及论文等平时早有备份,再来一次集中归档,显得有些多余。往届学生中,毕业匆匆忙忙的走了,没有归档也不在少数。另外,学生拷给我的数据没法用、文档没法读取,也时有发生。坚持这样做,是想趁此机会和朝夕相处了几年的学生做一次道别,再最后唠叨一次,完成导师导学的完美闭环。然而,每次学生拿着装满数据和理想的移动硬盘,静静的插上我的电脑的USB口,彼此都默默地看着让数据移动,彼此却欲言欲止。数据飞速传输和交接后,学生也默默地走出实验室,彼此连一句道别、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留下。是的,也许我们彼此都在想,离校还早,一定还会有机会说再见。
学生毕业了,该是多么开心的事情,也不想把场面搞得悲兮兮的。
6月25号,我离开成都去了湖南的几所重点中学参加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和招生宣传。这样的日程安排,已经三年固定不变了。6月27号,一个我带的本科毕业设计的女生Ben同学(很聪明,只是这姓氏少见),给我微信留言:“老师明天上午在吗,我想跟您合张影。”啊,我才想起,每年6月26-27日,是学校和学院两级的毕业典礼。也意识到,这届学生真的都要离校了。于是,我玩笑的回复:“为啥才想起啊,我在外地出差呢。”毫不隐讳地说,高校里混了15年,带的博士生也有好几届毕业了,从没正式参加过一次校院两级的毕业典礼,还没有穿过一次学位服与毕业生们正式合影。内心隐隐存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出差行程安排是6月30日晚上回成都,30日上午,本届毕业生王博士在微信里留言给我:“我今天就回长春了,以后常联系!”是啊,今天是毕业生离校的最后期限,赶紧回复:“好的,祝一切顺利,我今晚回成都!”学生离开成都了,我却还在赶回成都的路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毕业季,离别季,散伙饭,年年如此!不变的是,老师们的坚守。
前些天,一个已毕业整整8年的学生小杨,从广州到成都出差,提前一天发微信联系我,说想要见我一面。八年是个不短的时间,昔日的青涩小生,如今已在部队磨练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有了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见面更多谈到了他的工作和幸福生活,也谈到了在校读研期间的一些收获。小杨当初是作为强军计划考入我实验室的,工作几年后从部队回炉到学校,基础不是很好,平时没少挨批评。还记得他毕业答辩时出了点小问题,我不留情面地狠狠批了他一顿。
看来,学生毕业后,并不会长久记“仇”的。也希望那些与我有过观点分歧和 “争论”,曾经被我“埋汰”和“坑”过的学生,不要长久放在心里。往前看,其实一切都是美好的。
毕业季,不是伤感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又有一群弟子带着母校烙印,把你播下的理想种子撒向五湖四海,还有大洋彼岸。
扫一扫,关注“闻道研学”公众号
相关博文
[2]至纯莫过师生情
[3]能想到的,只剩下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