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新彦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由实验室的小学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往届师兄。自2014年10月到2018年7月,回首近四年的研究生时光,有苦有累,也有欢欣和激动。四年很短,短到 2015年的银杏叶仍于心中徘徊;四年也很长,长到幼稚的心灵早已变得无比坚强。在这四年的读研时光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师生情、同学情、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丰富的项目经历,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2014年10月,作为保研生进入实验室,随即我便加入了谱反演(一种频域高分辨率地震反演方法)项目组,跟着当时研二的师兄师姐对谱反演方法进行MATLAB仿真。其实我加入的时候算法仿真工作之前项目组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目标函数求解阶段遇到了瓶颈,迟迟没有进展。当时,对于地震反演算法以及最优化算法,我的认知几乎接近零,可以说毫无概念。所以当我拿到MATLAB仿真代码以及英文文献后,并没有细读文献(其实读过,只是发现读起来非常缓慢,先不说英文问题,单是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就把我搞得迷迷糊糊。做工程项目,不同于搞学术研究,它注重的是时效性与结果。既然已经有了代码,索性我就直接从代码开始)。接下来,我去网上搜索、下载了大量的最优化算法MATLAB代码,这些算法原理并不完全了解,只是拿来之后改接口,然后移植到项目代码中看反演的测试效果。就这样不停的试,前前后后试了十余种(后面才知道,由于受到项目原先所用算法的错误引导,我找的都是一些L0范数下的稀疏优化算法,原理都是类似的,只是具体实现不同)都没有比较好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尝试了一种叫做同伦(Homotopy)的算法后,黎明的朝霞,终于拨开了黑夜的迷雾。伴着这一抹朝霞,我便开启了为期四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历程。
大四:做毕设+做项目
2014.12 赴合作企业A(中石油×公司)进行算法移植及项目集成(项目A);
2015.06 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由于师兄找工作,而项目又不能停,本科毕业后的那整个暑假便留在甲方独立进行项目移植。
研一:修学分+做项目
2015.09 硕士入学,回学校继续做,并经常赴甲方进行交流和算法改进;
2015.10 接受合作企业B(×公司)的另一个地质勘探软件模块修改任务(项目B);
2015.12 谱反演项目结题验收,但仍然需后续完善;
2016.01 软件模块修改任务完成;
2016.04 接受软件许可证管理系统研制任务(项目C)。
研二:做项目
2016.08 许可证管理系统研制任务完成;
2016.09 接受局域网工区传输任务(项目D)以及三维地质体重建项目(项目E);
2016.11 局域网工区传输任务完成,全力进行三维地质体重建项目研发;
2017.08 三维地质体重建项目基本完成。
研三:找工作+做项目+写论文
2017.09 找工作;
2017.10-2018.03 三维地质体重建项目完善与改进,攥写毕业论文;
2018.06 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回顾整个研究生生涯,在项目上,作为主研人员,四年里我一共完成了两个完整的企业合作项目,独立完成了三个软件模块的修改、编写任务,且这些模块已经伴随着×石油企业的新版地质勘探软件,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多个油田的实际生产中。在课程学习上,实话实说,我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只是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以及后面会用到的课程花了些时间,比如图形处理、最优化理论、数值分析等,其它很多课程都只上过一两次课,然后突击搞定考试(并不是对老师不尊重,只是学校有学分硬规定,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我看来,研究生与本科不同,本科重在打基础,所以理论课很重要,进行一些课外的项目也是为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研究生(硕士)则重在培养实践能力,文化课只不过是为实践和工程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而已,所以对于研一的课程学习,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像本科一样,学的那么全面,那么“卖力”,应该适当挤出一些时间放到做项目上。如果只是研二那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很难跟完一个完整的项目,中途加入,就会错过开题的那段经历;中途退出,又会失去结题的锻炼机会。整个研究生阶段,连一个完整的项目周期都没有经历,很难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所参与完成的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一个项目是在中途加入之外,其它的都是作为主研人员经历了从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而且这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伴随着我与甲方相关工作人员的频繁沟通和密切交流,其中多个项目得到甲方高度评价。渐渐地,我与甲方技术人员也成为了生活上的好朋友。因此,要做好一个项目,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责任心,二是外在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首先,责任心是做好项目的根本,也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一个人不管读研目的是什么,也不管原本喜不喜欢这个项目,一旦接受了这个项目,就应该对其负责,就有责任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这种责任心,往往在项目与个人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最能体现。比如你一直渴望的假期来临,而项目却催得紧,你是否会舍弃假期(非逼迫之下),而去赶项目进度;研三上学期三四月份各大公司纷纷开始实习生招聘,而你负责的项目或者任务仍没做好,你是否会放弃实习机会去进行项目攻坚。能够在冲突面前舍弃短期的个人利益,是责任心最直观的表现(我认为)。责任心应该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品质,研究生阶段做项目需要,以后去了公司或者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工作更需要,生活中对待家人也同样需要责任心。很多人觉得在学校有没有责任心没有关系,因为老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以后进了公司我自然会有责任心的。所以这些人便不顾自己所承担的项目责任,编着五花八门的谎话,瞒着导师偷偷去实习,为的是能进所谓的“好”公司。但问题是,连没有利益纠纷的研究生阶段都没有责任心,以后到了勾心斗角、更需要“心眼”的社会,如何保证自己的责任心呢。
关于找工作,这里想多说几句。前面提到“好”公司,其实所谓的“好”与“坏”的定义是相对的,而且是不可提前界定的。入职薪水高的公司,不见得会在未来成为对你而言真正意义下的好公司,单纯的起薪只能说明这个公司的盈利高、工作量比较大或者工作内容比较热门,至于你进去后能不能混的好,起薪没有多少借鉴价值。更具借鉴价值的,我觉得是兴趣与专业。金钱所能带来的工作动力存在被时间消磨殆尽的风险,而兴趣所带来的活力确是永无止境的。当然,我不是偏激的左翼分子的,所以必须要提的是,在满足自身兴趣又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的前提下,当然薪水越高越好,毕竟,这是一个看钱的社会,高薪水虽然不代表自己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除非你不加班),但至少能为家人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责任心是做好项目的根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则是做好项目的保障。一个项目的最直接驱动力就是需求,而需求与是否满足需求不能靠做项目者的主观臆断,而是依赖于与合作方的沟通、交流。举个例子,我最后做的三维地质体建模的项目,属于领域内比较前沿的课题,无论是合作方企业还是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对于具体要做的东西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使得一方面项目需求十分模糊,另一方面项目需求经常变更,但是这个项目最后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得益于我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与合作方人员十分频繁的沟通交流,包括线上的与线下的。同时,我也与甲方很多技术人员成了生活上的好朋友。环顾实验室其它项目组,能和甲方人员如此频繁交流甚至打成一片的估计没有,大多都是被动的与合作方进行交流,甚至不怎么交流,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需求。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容易导致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自己觉得好,但与甲方想要的结果却格格不入。
在这四年中,我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六届研究生(算上大四,就是七届了),三届师兄师姐,两届学弟学妹,还有我自己这一届。前三届师兄、师姐毕业的时候都会和我们说:“实验室的未来,在你们手中!”,我毕业的时候也告诉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同样的话,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接力棒。但当我们自己毕业的时候,再来看看这句话,是否自己真的为实验室的未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们呢?作为师兄,我希望等到下一届学弟学妹们毕业时,比我的回答更响亮、更自信。但希望终究是希望,具体的路还得靠自己走。
最后,愿咱们的人生路上花香常伴,也希望能为后来人多种几束鲜花。
作者简介:李新彦,男,电子科大光电学院2011级本科生,2014年底作为本院推免生提前进入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并参与科研项目。2018年6月硕士毕业进入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指纹识别算法及相关芯片研发工作。在实验室四年时间里,共参与完成大大小小等多个企业合作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2次),实验室突出科研贡献奖和实验室杰出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扫一扫,敬请关注“闻道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