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抱怨过有些本科生对待毕业设计环节不认真,认为目前毕设沦为形式和答辩走过场等,少数毕业设计过程和答辩情况惨不忍睹。因而,曾宣称:“不想再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考评工作”。迄今,已有两年时间没有担任本科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委和参加考评工作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本人放弃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和严格要求。这两年,我还是坚持指导3-5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而且结果都还是满意的。除了首届(2004)指导的毕设学生外,每年均有1-2个以上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作为一名指导老师,首先应该明白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作为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其实就是科学研究工作基本套路的初步涉猎,包括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建立相关理论或实验模型,初步的仿真或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的测试与简单分析,以及最后形成相对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等。
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就如唐常杰老师博文说的,是大姑娘出嫁,头一招,是初涉有别于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的完整自行面对的小科研课题,即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新兵(见: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那么指导老师不加以引导,不行使指导老师的应尽责任和义务,毕业设计出现问题,甚至惨不忍睹是必然的结局。
目前,由于毕业设计所处的特殊时段,以及少数学生确实不重视毕业设计工作,认为是走过场外,对于现阶段本科生毕业设计效果不佳,指导老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指导学生过多,老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毕设过程。
有些学校,特别是大量扩招后的院校,本科生多,指导教师相对较少。据了解,每年每个老师名下指导的本科生多达10余人。如何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和确定合适的题目,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的质量把控了。
2)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把控不准。
指导老师设计的课题,本身就太难或内容宽泛、不具体,学生完成起来就很困难。从学生选题角度,以目前的知识层次,认为只要是老师公布的题目,就一定是能完成的。然而,等拿到题目和接下任务书后,根本不清楚该如何下手。接下来,会慢慢对毕业设计失去信心。比如,我曾经以课题组或实验室名义,列出了几个跟目前承担项目相关的毕设题目,因名额问题,我不能再挂名亲自带,只好给实验室其他年轻人指导。我想,这个方向也确实不是TA的专长,但想到具体指导过程中,TA不清楚的内容一定会来咨询我的(因为只写题目,具体任务,目标均未明确告知)。但直到毕设结束,也没人(包括指导老师和学生)问过毕设课题的任何问题,甚至具体要求等。不过,TA导的毕业设计工作,最后还是如期过关了,整个过程,我全然不知。到底是否按要求完成的,数据(不太好收集)来源哪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并不知晓。我参加毕设答辩考评时,就看见一个学生的题目,叫“嵌入式模式识别”。呵呵,这能作为毕设题目吗?
3)毕业设计过程,指导老师被动监督学生。
作为指导老师,总认为毕业设计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自己不积极主动,有些老师也是不会抹下面子主动找学生辅导及检查学生毕设工作进展的。也就是说,皇帝都不急,太监急什么呢。在我首次(2004年)指导的3名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就经历过类似情况。当年,带了几个没人选的学生,由于不知道套路,给了学生题目后,连学生的联系方式也忘记留下。结果,直到毕业答辩前一周,3名同寝室的男生,穿着拖鞋来告诉我要答辩了,找我要数据、和商讨怎么写设计报告。可想而知,后来答辩虽然是过了,但3个学生的成绩均为学院垫底的。迄今为止,已经指导了整整10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就这届3个学生的姓名、毕设题目,毕设文档及答辩的PPT,没有留存和备案。
4)毕业设计没有相应的科研或实验平台。
本科生不是研究生,人数偏多。毕业设计期间,没法全过程进入课题组或实验室,也没有固定或共用实验平台,都是指导老师自己想办法自行解决。然而,有些毕业设计课题列出的内容,确实需要相应的实验平台才能完成的。因而,没法取得相应的实验数据,毕业设计任务就无法正常完成。
5)年轻教师,本身就缺乏指导经验。
在我院,一般规定教授指导3人,副教授4人及讲师5人。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毕业设计是由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来指导(这里仅指经验积累,而非贬低)。毕业设计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一项完整的课题,而是课题中一个小的单元技术或实验的实现过程训练,不在乎结果的完美与否,在乎的是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如果指导教师本身对研究过程就缺乏经验,比如不按规范操作仪器,不按规范撰写设计报告或论文。不能对学生进行宏观的质量把控,不能给学生如何规范的撰写设计报告,以及给予论文提纲上的引导。仅限于给学生签签字,帮学生推推小公式,改改小程序,画画流程图等。作为指导老师,不能导“思”,仅限形式、满腔的热情和挂名指导,那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