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位论文的结构——绪论部分
彭真明  |  2020-05-02  |  科学网  |  770次阅读

论文结构是一篇论文的骨架,就如我们识别不同物体一样,骨架是物体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发表在期刊、学术会议上的论文(俗称小论文)有小论文的结构,学位论文也有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

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或大论文)结构出现问题,会影响评审人对论文水平的判定。例如“各个章节内容的衔接度不足,研究内容片段化而不是系统化,无法确定各个章节内容的相关度。即学位论文有拼凑的嫌疑,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位申请人在多篇SCI期刊发表论文也不能通过盲审。

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术或学位论文又可能存在小的差异,如实验类的,综述类的,算法类,人文社科类,教改论文等。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及最后一章的“总结与展望”,二级结构大体上是具有一般性或共性的。这些年评审数本学位论文发现,不同学校、不同实验室及不同导师形成的结构风格也可能不一样。就如写自然基金申请书一样,尽管结构是固定的,但不同的人理解还是有差异,有的认为“研究内容”一节要长篇大论,有的则认为此处是内容概要,对照概要的长篇大论应放在“研究方案”一节里。

以第一章绪论部分为例,笔者就看见过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论文结构安排。

模式二:1.1研究背景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3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论文结构安排。有人建议标题不出现“技术路线”四个字,不出现不等于本节没有这部分内容。

不同之处其实就在1.3节!

第一种模式把全文做的工作和取得成果提前到第一章进行总结,就是以一种完成时句式,即以“提出了”“研究了”“分析了”“取得了xxx成果”等进行陈述。特别地,论文的创新点未经方法论证、实验验证就提前在此逐条总结了。此类结构,带来问题是,最后一章“总结与展望”要不与本节内容重复叙述,要不可能会采用“结论与认识”的标题,以另一种形式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二种模式则将来时句式,概括全文即将介绍和论述的各项内容及解决的关键技术等,采用“xxx基础理论研究”“xxx实验设计”等。且在本节提出本文的简要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等。与之呼应,本文开展的工作(理论、实验等)、创新点及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讨论等会放在大论文的最后一章。这样保证了前后呼应,文字不重复及各有侧重。

我一般建议自己的学生是按第二种模式撰写。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推荐阅读:

[1]撰写八股的毕业论文,有用吗? 

[2]学位论文盲审被卡,或直接被毙,问题主要出在这几条!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