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危机
陈思和
1993年,上海有几位人文学者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大讨论,我也在其中,当时引起很多非议,上上下下都有争论。转眼十多年过去,弘扬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一个时髦话题,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围绕人文精神和人文
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掀动,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生命的原始冲动力,金钱拜物教的大势如火如荼,席卷中国大地,当时许多人都对人 文教育丧失了信心。人人都在理直气壮地追逐金钱,人人都在追逐实际的利益,为了在意识形态上适应这样的需要,传统的意识形态显然因为不合时宜而被搁置起来 了,于是,破坏性的、唯利是图的道德虚无主义弥漫了社会意识,人性中的恶魔性因素通过大破坏来实现大创造,往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状况下,人文 精神的失落已经造成了对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的严重伤害。 当时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受到很多批评,有人就认为,你们讨论人文精神完全是高 谈阔论,是清谈,与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违背的;还有人用了“螳臂挡车”来形容对人文精神的探寻。当时我参加辩论时,觉得自 己是理直气壮的,因为,在中国有一个五四以后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战斗传统,可以用来识别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在盲目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造成的偏执。如果我们 知识分子积极维护这个战斗传统,通过理性的批判和呼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的经济发展中,理性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比方说,工 业的盲目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以前的发达国家是通过拓展殖民地,通过将污染等恶果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才解 决了这个问题。这种途径对于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来说是不可能重复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以人为本的精神来克服和对付科学主义的某种局限,同时也用来遏制人 性欲望中某些盲点。 但是,后来我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可能太乐观了。为什么这会是个问题呢?因为市场就摆在那儿,巨大的 利润就摆在那儿,科学主义的危险性不仅被全民所忽视,而且连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都熟视无睹。所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切严重恶果,我们照单全收地 重复承受一遍。 这种轻视人文教育的社会情结最后竟成了社会思潮。我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文科学生中最优秀 的学生一定是考入人文学科,中文、哲学、历史,都是以人文为最高志愿。但是从90年代以后,进入人文学科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考分可能都不是最高的,或者是 从别的学科调剂过来的,那么考分最高的学生到哪里去了呢?趋之若鹜地涌向金融、贸易、经济等专业了,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的。过去在中国,无论大陆还是台湾, 理科学生中最崇尚的是医学,医学院最难读,学习期最长,考分也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医学院的录取分数往往还不如一般的理工类学科。为什么呢?因为学医读书 的时间长,读书读得辛苦,而且毕业后,做医生的职业状况和经济收入都未必比一个外资企业的白领好。从医科学生的职业状况来说,做一名医生的经济收入不如做 一个医药代表。所以,现在理科最优秀的学生不考医学,文科最优秀的学生不考人文。医学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人文是维护人的精神健康,这些与人的发展有最直 接关联的学科,现在都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投身其中。那么,以后人类的命运是不堪设想的。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对于我们民族将来的发展必然有影响,这是我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感到最忧虑的事情。 如何定义人文教育?有的学者把人文教育与社会责任挂起钩来,提出“社会责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的观念。但是我认为,有一种东西可能比社会责任更具有核心价值,它应该成为我们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这是一 个心灵自由和人格健全的概念。“以人为本”是很难用一个社会责任来解释、来限制的。我们人人都需要有社会责任,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 它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而作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则是千百年来一直在和人类自身的野蛮而疯狂的恶魔性因素、与人类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过程中还残存的一种兽 性作不懈斗争,这个斗争是很艰难的。任何民族文化的内核里,都会有愚昧的、非理性的和盲目的一面,因而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人自 身的弱点进行斗争,这样一种自我抵制和自我救赎,实际上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甚至会惨淡地失败。但失败了也没关系,以后还是会有人重新捡拾起这样的传统,这就叫“薪尽火传”。这是我对人文精神的一个认识,也是对人文教育的一个认识。 那么,人文教育到底是讲什么?我也觉得很难表述,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探索,都在讨论,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人文教育也可以被民间转变为一种读经 运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让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也可以转变为一种宗教的、道德的教育。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各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但我的一个根本认识是——人文教育本身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所以,和一般的知识教育非常不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教育,但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或 者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已经具备的素质。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身上也具有人文精神,他也有人文力量。比如,一个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件 事情我不愿意做,如果我做了我还像个人吗!”这是很普遍的说法;再如,“我用我的人格担保”“我用我的良心担保我怎么会做这种事”等等。就是说,中国老百 姓哪怕他不识字,仍然具有人文的基础,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的力量、人文的因素。但是由于我们周围充满功利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使人文的本能得不到 自觉的发扬,所以我们还需要教育和学习。当一个小孩子出生,他受到的都是知识的教育,如教他算术、语文、英语、科学,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教育;而另外一方 面,如何唤起他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理想,这是另外一种教育,这个教育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它不完全是靠读经布道来完成的。 最后,我再简单讲一个观点: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有个严重的弊病,就是从事教育的人都眼睛盯着市场,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把培养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向市场提 供就业人才。学生就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了这个功利目的以外,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或者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他应该有一个理想,一 定要设想2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将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民族在20年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因为我们的教育成果是没有办法立时立刻得到验证的。我们今天做大 学排行榜,比来比去无非是比有几个重点学科呀,有多少钱呀,能拿到多少国家项目呀,造了几座高楼大厦呀,发表了几篇论文呀等等,我觉得这其实并不是最科学 的检验指标。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单位,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在20年后,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了这样的眼光,你才能为20年以后的社会提供服务,为20年以后的社会需要提供人才。这是我们教育最最重要的指标,但这个指标在今天很多关于教育的研讨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大家都在应付眼前的评估和检查,这从根本上就颠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