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没有帆的爱
一白&木鱼
在春节热闹的氛围中,我选择了一部看似寻常的悬疑片《涉过愤怒的海》。然而,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却远超出我的预期,它赤裸又略带隐晦的展露了当下原生家庭中爱的扭曲与缺失、亲密关系的极端和不健全所带来的巨大摧毁力,让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冲击。
剧情以娜娜的离奇失踪为起点,当众人困惑于她的去向时,警察发现了她的遗体。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猜测与疑问:究竟是谁犯下了这起罪行?娜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这些谜团作为核心线索,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叙事。李苗苗作为娜娜的男友,一直备受怀疑。执着于探寻案件真相的娜娜的父亲老金,决定亲自展开追查,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取证,老金逐渐揭露了事件的真相。令人震惊的是,这竟是一出吊诡、荒诞又令人唏嘘的悲剧。
影片开始,导演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故事的1号家庭(黄渤饰演老金)和2号家庭(周迅饰演景岚)带入到观众的视听范围,剧情紧凑、情绪压制,让观众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被命案、报仇、单亲、暴力、非主流等经典悬疑模式所笼罩。但是当剧情推进到景岚的伪善获得老金的信任后,仍然淡定欺骗老金并为她儿子李苗苗安排出国的时候,似乎剧中所有人的“正常”和“理性”都荡然无存,“愤怒”、各种莫名的“愤怒”,纷至沓来,丧子的愤怒、不忍却又包庇的愤怒、亲密关系中错位的愤怒、社会阶层冲突中的愤怒、命运无常的愤怒……甚至龙卷风都要跟着凑热闹,来一个“鱼雨”,以示“天道”的愤怒。
究竟这个愤怒来自哪里?
爱而不得,还是由爱生恨,抑或是还未发芽就彻底腐烂的爱的种子?
如汪洋般吞噬人性的愤怒又该如何穿越?
一切的关系,都离不开行为主体,关系中必然有你、我、他/她,这里包裹、蕴涵、隐藏、展露的各种情绪,度量着每段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剧中,婚姻关系的残缺和不完整,导致家庭关系的扭曲;亲密关系中不懂得如何爱、接受爱,导致亲子、伴侣之间对爱的忽视、错位、缺失、偏执甚至极端。每个“受害者”由此产生的痛苦,均通过镜头深刻、真实而生疼的呈现眼前。父母们所展现的对子女关爱的方式,实则未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与关怀,甚至造成了从根本上爱的缺失,这无疑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构筑了一道深不见底的悬崖,预示着无尽的沉沦与黑暗。伴侣间对爱的错误解读和定义,并没有滋养两颗孤寂的心灵,反而有着“饮鸩止渴”的可悲,这种对爱极端的占有、控制、扭曲,反噬着孤立无助的娜娜和苗苗,这份对爱的渴望像一把火烧掉彼此的人生直至走向毁灭。影片中的角色们,虽然在社会层面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有渺小、有显赫,有无奈、有权力,有贫穷、有富贵,但在社会角色之下却隐藏着真实而扭曲的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是“疯子”,每个人都在愤怒,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娜娜,一位由父亲抚养长大的女孩,如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孤身一人,使得她的内心时常感到无助和空虚,父亲对她的爱,传统、自我、简单、潦草、偏执、“没有精神养分”。老金认为只要多挣点儿钱,孩子能吃饱、穿暖、有书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即便没有老婆,他也能把闺女养大、培养成材,并供她去日本留学,这成了他个人最大的荣耀;然而,他却忽略了孩子对爱、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需求,一切都是他内心狭隘的自我认可。娜娜从小敏感、脆弱而又乖戾的性格,并没有接受和认同老金的爱,通过镜头中她对老金训练她游泳时的厌恶和绝望、感冒发烧时老金用湿毛巾帮她退烧时她自虐般的顺从、梦境中老金的尸体悬在空中时的冷漠和无感,都将她对父爱的摒弃、对自我的不认同显露无疑。没有了帆的爱之船,终将会沉入欲望的无妄大海。
爱的匮乏,让她对爱的渴望异常强烈,然而对爱的真谛和内涵却知之甚少,这无疑影响着她对爱的认知、判断、选择和构建。
当她独自一人踏上陌生的日本求学之旅,面对无聊、孤独与绝望的侵扰,她选择自卑的反面——疯狂和放肆,作为寻找爱的出口。在生日当天娜娜给了自己一次疯狂体验,在兼职的店里出去揽客,拽住李苗苗扮演的COS乌尔奇奥拉。起初她只是点点心动,没想到对方竟然留意到自己的生日,并下单草莓蛋糕祝她生日快乐,霎那,她沦陷了。苗苗似乎也回应了娜娜这份极为偏执的爱,两个人火速坠入爱河,并恣意享受着这种放肆又疯狂的滋味。娜娜干涸的爱河,瞬间满涨,此时的她将对爱的一切幻想、定义和理解,全部贯注在苗苗的身上,这种爱疯狂、炙热、霸道,偏执、自私又不稳定。
对于李苗苗,娜娜将他对流浪汉表现出的伪善视作真正的善良;将自残敲掉自己牙齿的行为判定为对她爱的誓言;将他出于嫉妒而故意丢弃她鞋子的荒谬举动解读为爱的极致表现,并认为这份畸形的嫉妒才是衡量真爱的标准。渴望爱却又极度不安全,“不想成为猎物,就要先当一个猎人”和“不要把关门的机会留给别人”的畸形爱情观,左右着娜娜,导致她放弃了似乎爱得不如过去那么浓烈和极致的苗苗,去进入和不同男人以及店长之间的新恋情。期间,她将店长的一些微小恩惠,视为巨大的恩赐,自我感动。同时,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爱,她自虐式地将双手置于冰箱之中,去一次次求证店长对她的爱。自卑又自负的娜娜,她要做爱的主宰者,这种霸道和控制欲才能让她获得片刻的安全感。
在这场看似纷繁复杂且抽象的情感纠葛中,娜娜以一种荒诞的逻辑解读了身边男性的行为,错误地将他们的偏激行为视为爱的极致表现。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却对扭曲的爱有着巨大的需求;不懂得如何去爱,却在自我定义的爱里迷失直至溺亡。这些都预示着,当娜娜选择自我伤害以生命求证爱,躲入衣柜的那一刻,她已经在这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之下,放弃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求生的意愿。
李苗苗人格形成的过程,暗藏着一种深刻的人性扭曲、暴戾与阴暗,也暗示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作为养育方式的巨大危害。李烈(苗苗父亲)和景岚沉浸在成人的事业和压力之中,忙碌而“懒爱”,对苗苗从小既不管束也不回应爱和认可,只以自己认为的方式提供物质和纵容,孩子在这个家庭经常以“透明人”的角色生活着,感受不到爱。金钱的加持,带来的不是幸福,反而强化和放大了苗苗的暴戾、冷血和人格失调。
作为一个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者,他展现出极强的报复心理。当有人触犯他时,他会毫不留情地释放愤怒,对他人缺乏感恩、怜悯和同情。奶奶因疾病无法随全家出国旅游,引发了他的不满,进而采取了极端的报复行为,拔掉了奶奶的氧气管,导致奶奶不幸去世。此时的父母并未批评、教导,因为他们忙,因为他们没有洞察共情到苗苗对爱的需求,甚者他们压根就不想为了苗苗而分出丝毫的精力和爱,进而错失教养孩子的一个又一个时机,由此将他一步步推向愤怒的深渊。进入少年时期,苗苗的嫉妒心愈发强烈。他嫉妒妹妹获得父亲的关爱,嫉妒之火驱使他做出了疯狂的举动。在一次跳弹簧蹦床的过程中,他故意用力将妹妹弹出,导致妹妹遭受高位截瘫,从此只能依靠轮椅生活。进入大学后,苗苗的报复心理进一步升级,对于得罪他的同学,会毫不留情地采取放火等极端暴力行为,甚至将对方的脑袋烧成大火球。凡是属于自己却又得不到的,必以摧毁的方式进行报复,已然固化为他骨子里的信条。
苗苗与娜娜在命运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自幼便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变故,如同被遗弃的拖油瓶般在生活的边缘挣扎。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与自卑,两人总是做出一次次的偏激行为,只为引起大家的关注,求得想要的爱和温暖,却次次落空,直至绝望。两个人的相遇,是上天给予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让他们能相互看见,进而相互温暖,直至相互救赎。然而,再次亲密关系的错位与爱的能力的缺失,没能解救他们,却给了他们最后致命的“愤怒”一刀,只是这一次这一刀对准的是自己。
在电影的尾声部分,日语老师在课堂上为娜娜详细阐释了“Suki”与“爱”这两个词汇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一情节深刻反映了娜娜内心复杂又匮乏的情感世界。尽管娜娜对许多人和事都流露出深厚的喜爱,然而她并未从外界得到相应的积极回应和认可。
单向的爱,如同没有帆的船,失去了明朗的方向和足够的动力,无法穿越人生之海,抵达幸福的彼岸,只能在愤怒的海浪中沉没。
愿你我,坚定、勇敢的去爱我们爱的人;感恩每一个善良、温暖的爱我们的人。双向奔赴,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