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的人生课题
热烈欢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2010级同学前来听专题讲座
2010年11月
清水河校区
三、综合型人才的特点
所谓综合型人才,并不是指全才,而是指具有适应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比较优秀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综合型人才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专精与博学的结合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尽管这种不同是多么的纷繁复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一定宽度的知识面。一定的知识结构都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的。由于科学技术正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加上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相关性,当代社会在要求人才的知识深度的同时,更加突出地要求人才知识面的广度。又由于知识是人才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创造活动的基础,因此,“专精博学”就构成了综合型人才最基本的特点,即其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特点。
(二)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具有一定的知识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但有知识,并不一定就是人才,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只有通过人才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人才的自我培养来说,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综合型人才在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他们具备了当代社会生活实践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能力结构。
其中包括①接受新兴知识的认知能力,②专业研究的开发能力,③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④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⑤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社交能力,
⑥经营、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所有这些,都应该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是综合型人才优于一般人才的地方。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智力因素对于人才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智力因素的形成、运用,乃至人才的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都有待于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可能掌握科学知识;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难以进行科学的研究开发;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就难以追求事业成功;没有责任心、事业心,就不可能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在综合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中,非智力因素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综上所述,综合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而且在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要求。这二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正是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时代要求。
智力因素指那些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一般包含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它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它们是怎样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呢?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积极的情绪,使人心境好,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够提高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美好的心境又是灵感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好奇心、新奇感、自信心都与积极的心境分不开。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一个人"常立志",还是"立常志",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强弱。立志就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与自己的主观条件确定自己奋斗目标。志向能激发人的热情,增强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立志使人的志向与实际的活动密切统一起来。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无疑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陶冶人的高尚生活情趣,对造就人才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由于错答、漏答、答案写出界等非智力因素高考中非正常失分让人担忧。据统计,高考中,不少考生都存在错答、漏答、答题出界等情况,仅在网上评卷科目中,出现的答题异常就达数千例。进入考场后,要尽快稳定情绪,冷静审题,仔细答题,应在答卷前先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同时注意试卷题号和答题卡题号的对应,考号位数等细节,卷面书写要规范、标准,以避免因一时大意而在会答的试题上失分。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1、树立远大目标,产生巨大力量。伟大的目标会产生伟大的力量,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在学习和活动中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潜力。
2、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可以激发人积极探索的精神,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顽强毅力,增强拼搏精神。毅力是人的精神长城,有了这一切,就会把握成功的机会,就会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
4、传授科学方法,养成自学能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想学、乐学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中国人那么聪明,也那么勤奋,为什么我们的创造力却不如别人呢?创造学的研究发现:一个创造力强的人,除了要有很高的智力之外,还必须是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的人。总之,必须是一个人格很健全的人。而人格教育正是中国教育的重大缺陷,也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创造就意味着要打破常规。条条框框过多,因循守旧就不可能有创造。人们只有在自由的没有任何精神包袱的状态下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灵感”这一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就是大脑在自由的、放松的状态下突然出现的。可见为学生创造一个异想天开的自由环境,对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当然,创造的过程充满艰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电灯。就连航天飞机、核能发电这样投入巨资、举世关注、慎之又慎的重大科学项目也难免失误。切尔诺贝利核泄露的阴影至今令人挥之不去,“挑战者”的折戟沉沙也“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我们还要创造一个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气氛。
四、迎接新挑战
进入大学,也意味着自己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同伴的挑战
聚集在大学旗帜下的都是中学时代的优胜者,都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当优胜者们聚集在一起时,优胜也就成了无差别的同一了。要想再次证明自己是优胜者,就不能依凭过去的辉煌,而必须通过新的竞争,创出新的业绩来体现。因此,挑战首先来自自己的同学,其表现就是竞争。同伴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三方面展开
(1)
学业的竞争
大学生中普遍实行了选课制、学分制、奖学金制和淘汰制,这些优胜劣汰机制的引进,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以达到相互促进、提高学业的效果。对于经过高考筛选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各自在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区别主要在于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于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在于求知欲望强弱和勤奋刻苦程度方面,正是这些主要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学业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学业的竞争,与其说是学业水平的竞争,不如说是上述这些主要的差异性方面的竞争,过程的竞争比结果的竞争更为重要。
(2)
机会的竞争
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和提高机会,如第二课堂、第二专业、社会工作、社会考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等。但是,机会再多也是有限的,大学还不能保证使每个同学都获得相同的锻炼条件,大学所能提供的只是给每个同学同样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你要想获得更多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就得凭你的能力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竞争,坐等是等不到天上掉馅饼的。
(3)
择业的竞争
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大学的“保险箱”功能已经丧失。市场竞争机制采取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学校不包分配,学生享有择业权,用人单位享有选择权,双方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毕业分配变为主动挑选,择聘全由己。由于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少企业受工资总额、人员编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限制,不敢盲目进人。每进一个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都十分谨慎,选择性很强。对于品德、学习、身体较差的毕业生,则一概不进,宁缺毋滥。这表明,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已从过去的数量关系,变成了现在的质量关系。
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谁能“嫁”出去,找到更为理想的单位和工作,只有凭着自己的实力去竞争。而这种竞争,不是起始于毕业之时,而是起始于入学之时,没有整个大学阶段的努力、积累和铺垫,等到毕业时再醒悟,就为时晚矣。
同伴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主动性、努力程度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它既是一种模拟性游戏,又是一种真枪实弹的演习,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实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2.
社会的挑战
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在校园,但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每时每刻都经受着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他们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市场,多一点市场观念,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
(1)
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拥有者都必须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与经济改革的步伐相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视对主体精神、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他们自主意识的体现。但是,必须指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片面的,较多地重视了权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义务和责任的一面。这种只想享受
l权利,不想尽义务、不想负责任的自主意识,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主意织。因此,强化自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们全面充分地领会自主权的含义,真正认识到它是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在追求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同时,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在挫折失败面前,要敢于“自负盈亏”、“扭亏为盈”,努力追求成功。
(2)
竞争意识
市场充满了竞争。竞争不仅给市场注入了活力,给经济提供了动力,而且也给人才增加了压力。正是这种竞争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行列,就需要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以敢于竞争的精神和善于竞争的技巧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成绩,提高水平,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毕业后参与就业竞争时.就能无所畏惧。
(3)
质量意识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必然法则。商品在竞争中的胜利,靠的是其优良的质量;人才在竞争中的胜利,则依靠其超群的实力。一个大学生的质量和实力,就是他所具有的学业水平、实际能力,以及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那就势必要被竞争所淘汰。因此,大学生们要充分认清这种逼人的形势.形成强烈的压力感和危机感,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就是价值的观念,摆脱眼前急功近利的诱惑,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实自己的力量,以雄厚的实力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3.
未来的挑战
未来的挑战具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双重性质。未来是个不确定的领域。面对未来,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受法力无边的所谓“命运”的控制,一切都有待于个人自己探求和开发,其中隐伏着重重危机和风险,这就对大学生的才华、意志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弱者往往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强者则踌躇满志,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志向意味着“计划未来”,要干什么,怎样干,哪些先干,哪些后干,基本的工作程序,大致的努力方向,都应该有个明确的意图。
但是,无论人类的智慧增长到什么程度,人的理智的光辉总不能把未来的一切照得通明透亮。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许会无情地冲击高度超前性的构想,从而使人的未来学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落空。大学生们的构想即便在目前看来很科学,很完备,但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时空局限,事先未必能全部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一切变数。聪慧机灵的人,总是随时注意事物发展的新动态、新情况,对已经确定的意图和计划进行局部甚至整体的随机调节和变更,使不确定未来的确定化创造,得以在不时地进行某些灵活更动的志向指导下进行。
未来的确定性是人们根据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展望,继而确定努力方向、目标和志向。
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确定下来的志向和理想,是我们奔向未来的基本航线和门标。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还需要我们不畏风险。艰苦努力,开拓前行,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