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课件、科研、“好学生思维”与我电“骨干教师”聘任新规定
黄乐天  |  2016-07-16  |  电子技术应用网  |  503次阅读

之前本来想写一篇“好学生之殇”,结果烂尾了。一个是当时太忙,过了那个时间就想不起要写些什么了。另外一个想法也是真的不成熟,没有彻底想清楚“好学生”到底“殇”在哪里。

最近这两天接连发生了几件事,倒是让我突然有点“开窍”的感觉。但是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想法,所以也就只有杂谈一下。

首先就是最近录MooC,这是从教以来自己第一次完全从头到尾做课件。说来惭愧,以前要么是和其他老师一起合作(微机原理),要么是用其他老师现成的课件改改(通信集成电路与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这次完全是从PPT的模板选择开始,一张一张的自己往上做。当然,也参考了其他老师。但是,说句不太恭敬的话:

这些课件普遍的缺点一是罗列太多,太细。这也就是传统的上课容易陷入的误区,一堂课45分钟,一次两堂课90分钟。七七八八,稀稀拉拉全都给讲一遍,很难得做得非常精炼。二是课件做得普遍封闭,过分强调知识点的传授,而非方法的讲解和思维的启迪。这也就是传统的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完备”,要求什么都要掌握到考试才能考高分。三是过分追求“正确性”,而放弃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反而陷入了“不正确”。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总之觉得这些课件简直是惨不忍睹。

而MooC由于时间限制,必须要求课件精炼。要在10分钟之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把最本质、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讲出来。多的东西就只有留待学生思考了。所以在做MooC课件的过程中,我也更具体的意识到了,我们之前的授课方式方法给学生思维造成的局限。

而第二件事就是实验室(我们现在已经正式升级成为电子科技大学低功耗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终于取得了一个学校级的“正规番号”)开学期末总结大会,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一直在“学习”,找不到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出不了成果,甚至有些连“成效”都还没有开始出现。这是为啥呢?经过讨论,发现很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不对。但是哪里不对呢?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

直到今天早上我亲爱的老婆大人给我打电话来说她终于开始领悟到她之前为什么科研不顺利,并总结了一系列她之前的思维误区以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才成熟了一些。老婆大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长期以来当好学生当习惯了,总是希望以一种找到标准答案的方式去做科研。其实很多时候科研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啊。每一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每一种方法却又都有缺陷。以前很多时候觉得有缺陷的方法,就不去想了。但其实有缺陷又怎么样呢?只要能证明这些方法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就可以了。经过改进、完善后缺陷不那么明显了也就更好了。即便是现实中的产品,也不就是满足一定的应用场景即可嘛。我当时立即表示赞同。当然也引来了一阵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的教诲,被老婆大人教育说身为老师这单都没想明白,白白耽误了她的青春年华。看来过几天去美国估计跪键盘估计是免不了的了。

老婆大人是标准的好学生,中学时就读于沈阳最好的中学,高考发挥有点小意外不幸“沦落”到成电。大一时知道了以后可以保研,于是大学期间奋发学习。最后以专业第一的身份成功保送复旦大学。不过,这问题就出来了。自从老婆大人上了复旦以后,就一直有点有力无处使的感觉。后来到去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也一直没有找到感觉。直到最近“悟道以后”科研状态开始爆发。之前我老是给老婆大人讲,这应该是她遇到了“好学生困境”。但却一直没有一直像她这样一针见血的给自己总结出来(其实我也不敢啊……) 。

那么,这种追求正确答案甚至是唯一完美答案的思维是谁给的呢?显然是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给的。在大学之前因为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是很难消除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教育,本应该开始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思维的,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对于一个优秀的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所谓的好老师的评价大多是认真备课,认真教学,知识点讲解清楚,教学安排合理的老师就认为是好的老师。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应该大致还是成立的,但是要评价本科阶段的教师嘛……那就……嘿嘿嘿。

不过今天偶尔看到了一下学校新出的《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关键岗位聘任办法》,其中对于“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规定分别是这样的:

首席教师要求:长期从事(不少于5年)本专业或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和教改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经历(“专业首席”要求申请者学术底蕴深厚)。一般要求为为教授,急需岗位经学院和专家组特别推荐可以放宽至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骨干教师要求:长期从事(不少于5年)本专业或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和教改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经历。原则上应为教授或副教授,急需岗位经学院和专家组特别推荐可以放宽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而之前2013年版的要求是这样的:

申请“教学首席教授”岗位者,应长期(不少于五年)从事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并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取得突出业绩。一般为教授,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至副教授,但须任副教授五年以上。

申请“教学骨干”岗位者,应长期(不少于五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并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原则上为教授或副教授,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至讲师

对比一下现在和之前的要求就可以发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性。按照杨校长的说法,科技转化的第一步就是把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获得的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次才是去申请专利、开发产品什么的。估计他们也意识到了要当好本科阶段的教师光靠着死抱着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是不行的,这样的所谓好老师无非又是交给了学生一堆应试技巧而已。

另外,新的文件提出了要向校内外招聘首席教授,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和国外有一年教学经历者优先。这表明以往那种靠着“劳苦功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把首席教授和骨干教师作为对于一些“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人(其实有很多人真的是因为也干不了别的)的一种奖励或者补偿的行为的时代已经终结。我电的本科教育的改革,终于见到了一点点实质性的进展。

行文至此,我也是稍感郁闷。无他,只是感慨我那匆匆蹉跎的岁月和一去不回的青春,也算化作一缕青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添了一丁丁点底色罢了。

好歹老子及时觉悟了……(最后实在忍不住飚了一句粗的)。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电子技术应用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