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再论工具——如何学习和掌握(上)
黄乐天  |  2013-01-03  |  电子技术应用网  |  486次阅读

上文说到现在工具在往复杂化和“傻瓜化”两个方向前进,“傻瓜化”其实并非简易化而往往伴随着复杂化。随着工具能自动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工具的功能叶就越来越复杂,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工具软件中菜单越来越多,芯片中的IP越嵌越多。

其实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对于讲授工具使用的课程是怀着两难的心情,其实我是不太愿意在课堂上面讲具体的工具使用的。不愿意讲主要基于两点:1、讲授工具的过程本身极为枯燥,相当耗时,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2、学习工具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光靠讲过一遍以后学生其实也掌握不了什么。但如果不讲,学生就更不能学到什么了,毕竟像Bingo那样的同学还是很少的。

造成这种现状的问题主要有也是两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2年来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对这种需要自己去反复练习才能学习和掌握的东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叶不乏畏难情绪。即便是在网络如此发达、视频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在土豆优酷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若干视频教程的当下,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找这些资料来学习。有意识的问题,也有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教师或者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来说,国内的课程开得太多太杂。原因我之前也说过,这是从苏联式专才教育向美国式通常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匆忙,直接采取了专业合并而非课程改革的方式完成了所谓的“宽口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把原来多个相对狭窄的专业设置中的所有课程全部继承,最后不得已只有以削减课时为代价来容纳这么多课程。造成了现在课程虽然多,但是大量的交叉、重复,很多课程不过是蜻蜓点水。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就造成了工具的学习只是在理论课程的“附庸”,在为数不多的课程实验中零零散散的学习一点。很多学校不重视实践课程建设,导致甚至早已经被业界淘汰多年的Maxplus II之类的工具依然在某些学校中大行其道。课程太多太杂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精力分散,为应付大量课程被占用了大量时间。

对于工具的学习,视频教程是第一好的工具。因为工具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如何去操作一个软件,熟悉一个器件。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一步步往下走就ok了。视频教程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直观,可以看着如何操作;视频教程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重播,刚才哪里走神漏掉了拖回去重新看一遍就行了。其实现在国家也很重视视频课程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视频公开课”主要都是在搞网络版的“百家讲坛”,讲的都是写科普人文之类的。不过好消息是有很多民间人士在土豆优酷上面自己搞了不少视频,比如那个郭什么(有广告嫌疑,不说全名),最近发现还有哥们在视频上面讲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用的各种工具。而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对ASIC设计这门课程中需要使用EDA工具课程做相应的视频,原则上做实验之前会让学生自己拷回去看和学习。但说实话效果有限,原因上面说了。

但是视频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需要从头看到尾,有时候对于细节问题未必能讲得清楚。所以书还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这种书真是不好写。过于偏重于工具本身呢,就变成了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没有哪家的语文课是讲字典的,倒是遇到问题了呢可以查查。不偏重于工具本身呢又偏离了原来的目的。目前国内这种书多如牛毛,但是好的真没几本。我个人的意见就是这类书拿过来翻翻就好,而且一次要几本同时翻,因为保不齐哪本上面有错什么的。

最好的入门学习方法,个人建议还是尽量看视频,从简单入手先跑起来再说。后面深入下去时就得看书,最好原厂出的手册(中英文不论)和带项目案例的书籍配套起来看。干读手册是没有大用的,就像学习如何作文还是得去读名家名作而不能只靠看字典一样。(未完待续)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电子技术应用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