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夏天,400多位95后小鲜肉暂别父母,带着一份新鲜,一份活力,一份憧憬,一份对新生活的好奇与期待踏入成电校园。旧有与父母朝夕相伴的模式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眷恋,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这份眷念让亲情不停地变换着温度和形式,有时候是温和的,有时候是滚烫的,甚至有时候这种温度太高,让亲情失去了正常的味道。
为了尽快构建家长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新模式,让亲情保持合理的温度,15年6月29日,在学生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建立起了家长群,提供一个以便家长彼此沟通、互相学习教育子女之道的平台。建群之初,便充斥着兴奋与激动,家长们天南地北的聊起了家常,都希望能早一点来到学校,早一点彼此见面。我随时会关注家长们聊天,他们的聊天内容让我真切意识到了“五年一代沟”对家长这个群体也同样适用。看着他们所关切的孩子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让我回想到曾经的自己以及匆匆的岁月。
那时的我,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顶着烈日来到了大学校园,还记得第一次向一位同学用四川话问路,那位同学茫然的表情让我意识到,这里云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武林高手。那时的我一个人,拖着行李,漫步在校园,独自感受成电的气息,自己安顿好一切。而当我几年后成为辅导员的时候,看到了带着家长团入学的学生,家人提着重重的行囊,帮着办理手续,铺床叠被,孩子成了享受全方位服务的小皇帝,这种情形在“421”家庭中多见。
那时的我,充满好奇与惊喜地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室友,和他们交流,同他们聊聊家乡的故事,相互磨合,接受彼此的习惯。那时的宿舍是随机安排的,入学前的暑假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毕业时成为了永远的朋友。而当我几年后成为辅导员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宿舍及室友,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舍友固然很好,但是有的家长却跳过了孩子这一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代替孩子做出抉择。
那时的我,拥有一个能砸核桃的诺基亚就已经非常欢乐了,爸妈也不会用QQ、微信,更没有家长群,没有能够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的途径,加之考虑到异地通话的高昂话费,交流主要靠偶尔的电话,短信频率也不会很高。那时的我,父母并不知道我的大学在做些什么,包括现在对于辅导员工作,父母并不知道具体在做些什么,我的大学可以认真地做自己想做的,年轻多尝试,不后悔。现在各色智能机以及便捷的网络,可以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突破地域的局限,于是乎有些家长每天都希望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不希望有一点过失或者错误,希望孩子能随时够汇报自己一天的生活。但家长毕竟不在孩子身边,而且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剪接经验始终不那么鲜活,不能自如应用,只有通过孩子自己摸爬滚打不断累积总结经验获得的直接经验才会历久弥新。在独自应对各种挑战时,孩子会变得更独立,有主见,羽翼渐丰,能在家长期望的注视下飞的更远更高。有些事,只能孩子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孩子一个人过,大学路,只能孩子一个人走。
疏远的眷恋才能保持亲情的正常温度。疏远的眷恋,是给彼此多一些空间,不以爱的名义彼此束缚,具体而言,父母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多一份信任,孩子对父母少一些依赖,多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