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和世界杯
通信789辅导员博客  |  2014-07-11  |   |  585次阅读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觉得很奇怪,牛顿和世界杯有关系吗?非要扯上关系的话,那就是在世界杯期间写牛顿不大合适。当然,看过梅西、C罗、内马尔等球星脚法,想必对牛顿力学顿悟领会深刻,至少也是力学实践大师。

 

牛顿和世界杯

长久以来一直想写写牛顿的故事,源于如下情节:

1、作为工科生在中学、大学阶段,物理学领域听到最多的就是牛顿定律,特别是那个被苹果砸中脑袋的万有引力定律,堪称宇宙发现和教育世人的经典;

2、曾有机会去剑桥大学长时间参观体验,对剑桥大学近800年建校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特别对产生28位诺贝尔获得者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崇拜有加。曾深入思考不断交流比较我们人才培养的差距。正如钱学森之问,到底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出这些科学巨人呢?

 

牛顿和世界杯

 

牛顿和世界杯

 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环境和文化,不是几句能阐述清楚的,这里暂时回避。只想谈谈牛顿的两面性,那就是,牛顿是神也是人。

牛顿是1664年(22岁)在剑桥被巴罗赏识并指导,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博览群书,与巨人对话。期间浏览过笛卡尔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级数》,奥特雷德的《数学入门》,包括之前的开普勒、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欧几米的、费马、惠更斯等著作,对光学和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其科学生涯竟是从光学开始的。

一天早上,逛集市,被三棱镜吸引,用来做光谱实验。正是在发现光谱的基础上,考虑到二次反射光谱处理发明制作了功效更高的望远镜,引起强烈反响。强烈的求知欲让他着手拓展光学成果同时,受到了开普勒和伽利略两位巨人的影响,也在考虑行星运行轨道的问题,涉足力学和天文学领域。

在研究过程中,尽管读遍了当时最新的数学论著,但深感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够用,也找不到解决他的光学观点和力学问题所需要的数学方法,于是试图自己寻找一种新的数学方法。

正当他醉心于几个课题的探索时,1965年初夏,一场可怕的瘟疫在伦敦降临。这场瘟疫使得伦敦几乎成了一座死城,蔓延最凶的时候,街道巷里满目都是成堆的尸体,很难见到活人。大瘟疫让牛顿被迫回到乌尔斯索普村老家住了18个月。然而,正是在隐居乡间的这18个月里,牛顿才思奔涌,创造力迸发,在前人没有涉及的诸多领域里,获得了惊人的辉煌业绩。

后来牛顿在备忘录里提到:

1665年初,我发现了级数逼近法和把二项式的任意次幂展开成这一级数的规则。同年5月,我发现了格里高利和司罗斯的切线方法。11月,得到了直接流数法(微分计算法)。次年1月,提出了光的颜色理论。5月,我开始学会反流数方法(积分计算法)。同一年里,我开始想到把引力延伸到月球轨道(并且发现了计算使小球紧贴球形体内表面转动的力的方法)。而且,由开普勒定律,即行星运动周期正比于它们到其轨道中心距离的3/2次方,我推导出:使行星维系于其轨道上的力,必定反比于它们到其环绕中心距离的平方。因而,对比保持月球在其轨道上的力与地球表面上的重力,我发现它们相当相似。

一个年轻人,在本科刚毕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光学理论!获得了一连串开辟科学新时代的重大发现。(可见本科年龄阶段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生年龄阶段的探索能力何等重要!!!)这样的成就只有后来的爱因斯坦可以与之相比:26岁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奇迹般的地做出了三大发现,其中任何一个发现都可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

上面说了牛顿“神”的一面,下面再谈谈其“人”的一面。

牛顿是个遗腹子,早产儿但还是没有见到父亲一面,整个童年都处于缺乏父爱的感情困惑中。出生那年英国爆发了内战,持续了七年。牛顿的一生,英国一直处于政治分裂状态,社会动荡不安。牛顿3岁时,母亲33岁嫁给63岁的继父,继父提出的条件是牛顿不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些受歧视的屈辱感和痛苦的烙印影响了牛顿的一生,使得牛顿性格抑郁、敏感、易怒。可见,牛顿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不理想。

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当时学生大多是贵族子弟,一个个出手阔绰,趾高气扬,经常胡闹和恶作剧,上小酒馆狂饮、玩纸牌、逛夜市,是大学生们的家常便饭。谁也没把衣着平常、其貌不扬的农家子弟瞧上眼。牛顿还得靠勤工俭学来减免学费和挣生活费。

牛顿12岁读中学曾寄宿在一名药剂师家里。在进入剑桥之前,同药剂师后妻带来的女儿斯特莱有过一段恋情。斯特莱小姐比牛顿小两岁,他们曾度过许多愉快的时光。本来他们是天作地合的一对,后来不知什么缘故错过了良缘,兴许是月下老人打了瞌睡。在牛顿进入剑桥深造后,斯特莱嫁到别的地方去了,可是婚后并不幸福。牛顿对这段初恋一直刻骨铭心,后来终身未娶,并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终身未结婚的名人除了一往情深的牛顿,还有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和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等,都是单相思情人或初恋失败者。安徒生因为长得太丑,他钟情的女孩不爱他。诺贝尔深爱的女子移情别恋数学家。据说伤心的诺贝尔耿耿于怀,因此在遗嘱诺贝尔奖金里未设数学奖,让天下数学家望洋兴叹。

牛顿在学术生涯中并非一帆风顺,困难挫折重重,遇到过很多劲敌,其中胡克就是他最大的克星。多次交锋,两位伟人从未握手言欢过。被批评、被质疑、被攻击,使得牛顿本来就抑郁的性格更加胆怯、神经敏感,但牛顿又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工作,往往是遍体鳞伤的感觉。

为什么说牛顿是普通人呢?

11692-1696年,为牛顿的“黑色年代”,这段时期牛顿在自然科学没有任何建树,念念不忘他的炼金术,白费苦心,徒劳无功。也就是说他压根就不是化学家的料。

21696年,牛顿离开剑桥,先后担任皇家造币厂总监和局长。当了高级行政长官,薪俸优厚,地位显赫。是在他剑桥大学年薪的10倍,整整干了30年,几乎和在剑桥的时间一样长。在大家看来,非常惋惜,也不理解。这个举世闻名、令人敬仰的科学巨子蓦然间堕入红尘,浑身沾上了铜臭气。可见牛顿也是普通人,希望过舒服体面的日子。

直到老对手、长期身居皇家学会要职的胡克去世,牛顿再次回到科坛,大展巨匠的雄风。之后又完成上帝交给的另一项任务——《光学》巨著的出版。

3、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之争,暴露了牛顿的不宽容,以及摧毁对手为乐的霸气。这是牛顿性格的弱点:强烈的自卑导致极度的自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与童年不幸的身世造成的性格缺陷,总担心别人夺走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像小时候被人夺走母爱一样。

4、牛顿晚年沉溺于神学研究,后世颇多非议。伟人不是圣人,牛顿也有错,就像太阳也有黑子一般。

牛顿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经历着普通人的悲喜磨难,也贪图着普通人的安逸舒适。牛顿不是普通人,有着对科学探知的强烈渴望,和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与满足。 在我们绞尽脑汁为微积分不挂科的年龄,发明了微积分数学方法,从而用于证明了地面物体和行星运动统一的物理定律,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反观我们人生目标和意义,什么时候也能为真理倾心追逐呢?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