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周涛教授领衔的大数据中心及各种大数据,包括教育大数据,的确非常牛掰;不过,他对我校数字化校园的文化与历史传承,似乎关注不够。这里,我不揣冒昧地来冒几句。成都东一环、东二环的大片土地曾经非常辉煌,是四川乃至全国最先进入数字化生存的先进区域。这里至今仍有很多神秘的数字组合在流传。例如:1号桥、2号桥,68信箱、69信箱、82信箱,773厂、784厂等等。几年前,曾带米国教授去东郊记忆玩,才知道这些神秘数字为击落美帝侦察机立了大功,佩服。
扎根在这片热土之上的电子科技大学,当仁不让,绝对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大学。我到现在才基本上弄清楚1系、2系、3系、4系、5系等等都是谁。学校主体搬到城西清水河新校区后,对东郊国防保密老工业区文化的传承却未曾中断。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在建或规划了1号、2号、3号、4号、5号等一系列科研楼。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1号教学楼之后,2号教学楼也在这学期投入了使用。这周,在2A215给留学生上了两堂《生物信息学》课,发现2号教学楼还没有WIFI,而有线网络也无法访问,极大影响《生物信息学》这样的需要经常上网与登录服务器进行演示的课程教学;校车都有WIFI了,教室却没有,难道是故意的,为了保密?上周,在2B203教室给我们专业的大二学生上了一堂讲座性质的课程《生命科学前沿》,窗外景色不错、秋雨迷蒙,教室里黑板白墙、宽敞明亮。这样的校园,这样的教室,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东郊国防保密老工业区文化,但我却总觉得过于单调,就像我们学校以前的学科布局一样。
2B203教室窗外
2B203教室内景
三个月前,我应邀到我们同城的“死对头”四川大学,给他们的本科同学做了一次报告。他们教学楼的走廊、大厅色彩丰富,有不少可供喝茶喝咖啡、休息、讨论的角落与设施;教室内的色彩与布置也让我耳目一新,值得我校借鉴学习。
川大江安校区逸夫楼某教室全景
川大江安校区逸夫楼某教室讲台
川大江安校区逸夫楼某教室局部
对于讲座性质的课程,对于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新生研讨课与小班教学课程,我觉得应该有与之更相匹配的校园氛围与教室。学校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改造了1号教学楼C区的不少教室。昨天通知相关老师进行新教室使用方法的相关培训。遗憾昨天另有公干在身,未能参加。今天在学校的新闻报道上自学了一下,发现真是进步很大:(1)电教环境改造 采用可触控式大屏幕(电子白板或液晶显示器)+网络互动控制软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模式的基于互联网的可互动、可触控的电教环境,可实现师生间高效实时互动;(2)电源改造 为满足师生自带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用需要,教室设置了10组220V电源,每组电源可提供3~4个插座;(3)教室课桌改造 设计了可按传统、U字型、圆桌、异形拼接等4种可变方式组合的课桌,以便迅速开展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
电子科大小班教学教室使用培训(来自校园新闻网)
电子科大小班教学教室使用体验(来自校园新闻网)
从新闻内容与图片看,技术上的改造与提升很大。但我觉得学校仍然忽视了技术之外的教室周边或教室之内的文化氛围,例如走廊、墙壁、相关餐饮服务等。当然,新闻说了,神秘的“有关部门将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第二期的教室改造中逐步优化设计”。因此,写了这篇博文,希望能反馈到有关部门的1号首长、2号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