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生活
摘要:本文从一个关于生活的问题引起,从身边的事出发,重点强调了科学研究过程对人格的塑造,对性格心态的影响,然后阐述了文化渗透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由文化引发的对生活的思考。
关键词:科学 文化 生活
关于科学、文化与生活的思考源于一门选修课上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他问我:“你觉得你懂生活吗?”这个问题让我颇为吃惊,也很尴尬,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便问为何这么问。同学回答说:“因为感觉你平时埋头学习,好像不怎么关心生活。”这个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书呆子,这个在我看来离我很遥远的词,一遍遍的在心里追问,我是不是这样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呢?平时投入太多在学习上,是否忽略了生活呢?
科学与生活篇
在很多同学的眼中,科学与生活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你投入太多精力在科学研究上时,便会或多或少的忽略生活。然而,其实科学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影响了我们的性格。
我记得曾经在日记中写道“葆有一名工科生应有的严谨态度和平和心态”,这是在我上完一门实验课之后写下来督促自己的。那次的实验比较困难,很多同学调不出来,便根据实验原理编了一些数据,还有的只做了一次,然后根据第一次的数据,把多次测量的步骤省略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捏造、拼凑实验数据,可以说是一种学术不端。做科学研究时,要诚实严谨自律,远离浮躁。不得不说,选择工科后,有些时候会变得很强迫,追求严谨,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科学带给我们的这份认真与平和。
从大一开始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一路走来,不仅提高了能力,收获了友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心态。每次做题,大家都会有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在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像推销产品一样。开始的时候,当别人否定自己的意见时心里会很不舒服,很急躁,慢慢的学会了以大局为重,学会了包容。每次比赛,大家斗志昂扬,抱着必胜的决心,可是,能站在金字塔顶的永远都只是少数,慢慢的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不再苛求,学会一边向着金字塔顶努力前行,一边懂得放下,追求过程,享受投入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教给了我们一种态度,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
另外,科学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死板,它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比如夜晚河面上倒映的灯光随水流形成的光波,像极了数字示波器上的波形,它的波动让我不禁想起要通过调耦合方式使波形稳定;又比如,大家一起走在路上抱怨绕了远路时,便会打趣道快点用图论中的最短路算法求出最短路径。正如鲁白教授所说:“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感情生活和智识生活里面都有科学生活方式的成分。”[1]科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可见的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力的提高、自我价值的体现,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文化与生活篇
一直觉得我们学校缺乏人文气息,似乎文化只停留在B平台的选修课和图书馆三楼的图书里,同时也一直觉得自己缺乏文化底蕴,自从高中选了理科,大学选了工科后,与文化似乎渐行渐远。但事实上,文化不在于你会吟多少诗词歌赋,看了多少古今名著,它没有和理科生断绝关系,而是偷偷藏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落里。有时对新闻事件,对视频片段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沟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持有的立场,便反映了他所认同的文化。
此外,阅读也是文化与生活相溶的一个典例。想到这学期忙里偷闲看的两本书—柴静的《看见》[2]和理查德·怀斯特的《正能量》[3],每一本都给了我一些关于生活的思考。
《看见》是我看得比较纠结的一本书之一,它让我看到了一些之前未看到的真相,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之前对某些群体和事件的认识。我看见了非典时人们真实的恐惧,绝望与无助。有些事情,你不深入到第一线,便永远和它隔着一层玻璃。生活中还是多去经历一些,不要让某天回忆起来,只有一些模糊的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只言片语。双城的创伤,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因为一个聚会上的轻侮,因为一句赌气式的话语,那个聚会上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冲突,人性的真相慢慢剥开。其实回忆起来,当时年少时的我们,与这些孩子正在经历的,别无二致。整个事件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所了解的真相太少太少,生活的真相总是隐藏在深处,我一直浅尝辄止,某一天,当我知道,事实不像我所看到的那样时,我会有种强烈的欲望,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不揭开那层面纱,就会如鲠在喉。然而事实,总是来得那般出人意料,与我所熟悉的世界相去甚远,这些事情,在之前,我是怎么都不会相信的。于是我一次次地怀疑,追问,生活里哪会有这种事情。只是真相就在那儿,就是它所呈现的样子,无论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认。
《正能量》中关于“行为决定情绪”的结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身边人的行为。有时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会唉声叹气,然后整个人闷闷不乐。很多时候,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和看待它的角度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情绪也便会受此干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笑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与其消极地杞人忧天,不如积极地坦然面对,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让科学、文化为生活增色,让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对话鲁白: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http://www.chisa.edu.cn/news/zty/ztnry/201505/t20150504_502612.html 2015.6.17
[2]柴静,看见,广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3]理查德·怀斯特,正能量,湖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