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样的国际会议交流
彭真明  |  2014-07-10  |  科学网  |  657次阅读

前两天(75-6日),有幸参加了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的“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physical Imaging of Subsurface Reservoirs and Fluids)。虽然,会议规模没有那种成百上千人参加、大牌云集的场面。但这次会议,我觉得收获良多,感觉很值得,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专业领域和行业之间的学术及技术交流盛会。与以往参加的国际会议不一样的地方表现在:

(1) 会议召开前,没有在各大媒体网站或学校主页宣传,也没有广(群)发邮件,保证会议论文EI/ISTP检索之类的承诺。

(2) 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会议注册费,但会务组却安排接、送站和会议期间免费的中、晚自助餐等。会务组服务到位,组织有序。

(3) 开幕式上,没有学校主管领导的讲话和隆重场面。只有主持人简短的发言,随即进入学术交流主题。

(4) 没有气势宏伟、宽敞的大小会议厅,只有一间不足50平米的小会议室,但参会人员却至少60人以上,门口和过道还有站着听报告的。没有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和poster等分类,提交PPT的全部为口头报告。包括邀请到的一些老专家和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理工大学贺振华教授虽已70多岁高龄,但还亲自登台演讲,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令我等学生辈十分感动。每完成4-5个报告,安排一小时左右的交流和讨论,涉及本人研究领域的参会人员,均要求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

(5 )参会人员没有院士参加,只有行业内真正的专业人士。同时,也有不少青年才俊及在读博士生进行汇报和参与交流。

(6) 汇集了学术界(高校、科学院)及工业界的专业和技术人士。会议主题是:分享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成像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心得,提倡学术届与工业界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7) 虽有不少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校及工业界的华人学者。演讲者,可随意采用中、英文形式进行汇报,而不是有些国内召开的所谓的“国际”会议,本来全是华人,还强调只能叽叽哇哇说洋文。到头来,大部分听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本次会议中,我认认真真听完了所有与会者的报告,感觉这是一次真正收获很大的国际会议。也观察到,一些工业界的老总和领导们也全场听完了报告,而不是以往那种借开会名义旅游,开幕式时主席台上坐一会、隆重亮相后立马闪人。可以说,与会人员没有一人中途开溜。

这几年,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泛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每天打开邮箱,各种领域(不管是否属于自己领域)的打着国际会议招牌的各种CFP邮件纷纷而至。每个会议都是重点强调审稿速度快、一周内发录用通知,且保证会后1-3个月内EI/ISTP检索,优秀论文可推荐SCI/EI期刊发表等。现状是,国内召开的打着国际(会议)交流目的的所谓国际会议,其本质已经沦为“会议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水平甚至已经远远低于了国内一级专业学会组织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鉴于这种情况,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也不再把国内召开的所谓“国际”会议纳入教师晋升职称或博士生毕业等有价值的成果和论文之列。当然,不包括那些国际上定期召开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些顶级会议。近期,我校也相继出台政策并公布了各个学科真正的顶级会议名录,供本校教师及在读研究生们的选会参考

感谢美国休斯顿大学周华伟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千人计划”入选者)、海洋大学张建中教授的盛情邀请,感谢童思友教授及全体会务组人员在会期间热情周到的会务工作和付出的辛劳。

相关链接: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