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明老师撰文谈到《解不开的名校情节(结)》。在《解》文中,彭老师有感而发,谈到如今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时往往会选择到更好的高校(研究所)。由此说开,彭老师谈到了自己的人才观,以及对推免优秀研究生的一些思考。文章娓娓道来,读来一目了然,观点清晰。在文章的背后,彭老师连发三问,认为决定学生选择一所学校的原因,可能是由“学科实力”、“导师魅力”以及“名校情结”等三方面原因综合决定。
读完彭老师的《解》文,觉得思考推免生现象这个问题也有点意思。尽管彭老师对此的观点很明晰也很中肯,但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推免生选择名校,是“名校情结”还是理智,更进一步的我们更想知道这一现象(推免生选择名校现象)的背后还有什么?带着这些小疑问,谈谈一些思考。
1、关于选择的思考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的孩子们(年龄相比于我更年轻的人)很辛苦。这句话可能从不同人的嘴里或者脑子里都说出来过,以前当耳朵里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听,心里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暖暖的爱意。今天,写在这里,更多的是站在一个青年的角度来讲述一个社会现象。
得空看了一看最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了3》,里面爸爸和孩子们都很欢乐,在乐不可支之余,管中窥豹,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孩子的养成史。这里最想谈的一个方面是关于如何做选择。在《爸3》中,会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些东西,比如选个房子、比如选个炮仗、选择离不离开爸爸、选择买不买一样东西等等。看似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但是可以看到当孩子们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时不时会有别人的(自己的爸爸、别人的爸爸、别的孩子、村长)意愿加入其中。
讲到这个,不是要谈中国的教育比欧美的教育差了,中国的父母比欧美的父母差了。或许有专家学者常用,“美国的教育怎样好,我们做不到”,这样逻辑比较,来评论中国的教育。但需要强调,这里的逻辑不是这样的,请朋友们不要误会。
提到《爸3》中,爸爸通过自己的意愿影响孩子们的选择,想要说的是,在每一个孩子(地球上的所有孩子)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比如,在《爸3》节目中,这个环境的影响来自爸爸们、别的孩子们。
从每一个孩子,进一步推广到每一个人,当每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他的决定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做决定难易程度,取决于参与影响因素的数目,以及参与影响各方的个子态度。形象一点,再举一个例子,在《我是歌手3》中,当一个选手只有一个导师转身时,导师们对选手都是说一些表扬的话,然后选手也不用考虑选择转身的导师;而当有多个导师转身时,选手会听到不同导师对自己的表扬和加入理由,对于选手而言,这种选择是比第一种情况内心更丰富、更艰难的。当然,《歌3》只是一个节目,娱乐性为主。在真实的社会中,选择无处不在,环境错综复杂。
以上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们很辛苦”的原因,因为有很多来自环境的因素左右他们的选择,而且这些因素有时候是相互矛盾、正反的两面。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都去关心当事人真实的情况,而是一味的用自己的理解和偏见去影响当事人。
回到讨论的话题,推免生选择名校现象。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只有当学生本科毕业时才有的,在这些学生进妇产科、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时就有了。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都分析一遍,很难做到。这里精简思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现象的本质其实就两个字,选择!更为学术一点,还是两个字,博弈!再换两个字,优化!(关于优化这个话题,在博文《优化:理发与学霸》中有过一些讨论,感兴趣朋友可以看一看)。
选择、博弈或优化,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律(真理),规律(真理)从哪儿来?从人们群众中来、从环境中来、从邓小平的实践中来。这些话听起来很虚,并没有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而观现今的中国社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律(真理)是得利,是功名利禄。
当今的中国,一片繁华景象,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我们的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但是,进步不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人群的功名利禄,是大环境。前文说,在做选择时,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在这里,更要指出,人在做选择时,很难超越大环境,做出违背大环境的选择。曾经有人做出过违背大环境的选择,那是100年前旧社会里的豪杰们,他们的故事在历史课本里。
今天,我们的确发现了功名利禄给社会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事实上,功名利禄不是完全的坏,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可以让人们保持积极的状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限制的功名利禄是毁誉参半的。我们今天的反腐,把功名利禄的毁灭性一面体现的体无完肤。
2、免试推研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科生免试推研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可能思路会更加清楚一点。首先,优秀的本科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更优秀的高校(研究所),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名校情结问题。更深一步说,这是学生们在做选择时的一个理智的选择。因为,理智告诉他们,他们应该按照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来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正如彭老师在《解》文中所谈到的,对于人才输出学校而言,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们的这种理智选择,可能给学校带来人才流失等损失,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从数据上来看,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事实上,我国的人才流失何止是在免试推研政策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啊。简单地说,电子科大毕业的本科毕业学生去到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学校做研究生;那么,问题来了,清华、北大、中科大他们的毕业生去哪儿了呢?我们都知道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毕业生,大多去到欧美名校继续深造了。尽管电子科大的优秀学生选择国内更好的高校,已经让人头疼了;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更多的人去到国外,才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人才流失。
试想,如果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本科毕业生,不是去到国外,而是去到电子科大来做研究生,我们不就把人才流失这个坏事,扭转为人才交流(换)的好事了吗?然而,社会不如意之事,常常是事与愿违。道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不情愿的留在本校(国),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上策。如何让本校(国)更加具有吸引力,才是关键。比如,我们似乎很少听说美国有人才流失的情况。
最后,让我们预祝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取得成功(一盘很大的棋),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人才流失而感到不开心,取而代之的是良性的人才交流。让我们拭目以待,并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