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
黄乐天  |  2013-09-11  |  电子技术应用网  |  414次阅读

昨天去听了新科校长的讲话,说实话听完以后不但没有感觉到所谓的振奋人心,反而有点心灰意冷的节奏。

当然,新君登基,人家现在还没做任何的施展,妄加议论也不好~这里只是回顾一下电子科大曾经的一位本土院士担任校长期间,电子科大的惨状。

通信与电子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而那时的电子科大却在这一波行情中一落千丈,几乎跌入谷底。 由于时代久远,估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了,我这里简单记录一下,有些为我亲历,有些是传说,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实,欢迎指正,但请不要以造谣罪抓捕我……

具体的惨状如下:

1、校园建设严重停滞。 那时候的主楼几乎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整个主楼就找不到一间不漏水的厕所。整个教室如同鬼屋,到了晚上连男生都不敢在主楼上自习。至于现在沙河校区的什么一教、二教、逸夫楼之类的,都是后来才修的。当时不是破败的校办工厂,就是无用的空坝子。至于教师住房之类的更是不要提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单位分房可是解决住房的主要途径,商品房虽然不贵,但是数量很少,而且以当时的工资很难买到。学生宿舍就更加破败了,基本还处于8人间状态,同时期的西南交大早已经实现了4人间住宿,后来才逐步得到改善。而且期间发生过一次重大安全事故。而由于出于某些目的而选定的新校区建校于郫县的方案,不但使得新校区建设长期难以开展,也贻害至今。

2、人浮于事,管理混乱。 根据亲历者的描述,但是去学校机关办事,经常看到的情况就是四个人在那打麻将,然后旁边坐了四个人买马。要找领导签字是经常找不到的……机关的人比学院领导都牛,经常出现学院机关的人和学院领导顶着干,让学院领导无可奈何的情况发生。

3、人才大量流失。其实这一点今天可以去看看一些老师的简历就可以明白了,当年有一大批正值30出头的青年老师纷纷出国、下海、换单位,一直持续到02、03年左右。通信专业当时是重灾区,基本上是很多老师上个学期还在学校,到了下个学期就走人了,有的甚至是学期一半人就不见了。当年成电的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摘牌其实也与此有关,因为得力干将几乎完全跑光。到后期通信学院由于人才匮乏不得已采用三个办法:A、从其它学院引入教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老师们的履历,有很多其它学院的老师在此时到了通信;B、“师资读硕”,是的,你没有看错,确实是“师资读硕”。当年保送硕士的名额不如今天那么多,而公费的名额里面很大一批是给所谓的师资生的,师资生制度一直持续到我读研那个时候还有,不过已经是要求直读博士而且是少数学科了。到我们之后好像就完全取消了。这批师资生在他们硕士期间就负担起了很多课程的要求,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不少课程就是这些还正在读硕士的人上的,比如信号系统、ASIC设计……不一而足。C、从科研院所、公司引入了一些人,当时从其它高校挖人已经不太现实(自己的人能不被挖就已经算不错了),这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下一些老师的履历。

4、教学质量急剧下滑,科研水平跌落谷底。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的,当年的N多课程几乎大半是靠“老头”“小孩”撑着,要么是临近退休甚至已经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要么就是上面提到的“硕士师资”……科研就不必说了,那个时候走掉的几乎都是能力很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光纤通信重点实验室 摘牌为标志,学校曾经最为主流的学科——通信——跌落谷底。到05年再次学科评估的时候,通信的学科排名已经到了全国6、7名的样子,这对于一个以信息类学科为主的单科性学校来说,基本上等于宣判沦为二流了。其它学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骨干基本流失。相对而言的就是当年只能窝在学校里面烧炉子、吹玻璃的那些青年教师们,外面的喧嚣和他们毫无关系,于是在多年之后他们补缺成为了这个学校各个部门、领导层的中坚。祸兮?福兮?

可以说,到了2001年前后整个学校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而悲催的我们这一拨人就是在电子科大落入谷底的时候进来的。而更加悲催的是之前虽然学校实力在不断下降,但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大势却在不断上涨。即使猪站在风口也能飞翔……所以才会有华为拿着三方到寝室央求打游戏的哥们签协议的故事。而等到我们要毕业的时候,在寝室里面打着游戏,却再也等不来那上门的HR。这个故事以后再说了。

整个学校的颓势扭转,完全还是要靠那位争议颇多的邹校长。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曾经开玩笑说这个校长当得有点像厂长,但是不可否认邹在任职期间,为学校争取了巨大的资源,并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建设。如果当年不是努力争取,在“汽车已经开动”的情况下爬窗户进去拿到了985高校的名头,电子科大恐怕现在已经沦落得和成都理工一个档次了。而现在的电子科大,可以说是一个从2001年开始新建的学校,曾经的“成电”的光荣与梦想早已经化为天边的云彩。

其实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而人类唯一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一个优秀的学者,尤其是一个从事微观科学研究的学者,到底适不适合做一个需要统领全局的校长?这个问题,只能拭目以待。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电子技术应用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