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指导研究生工作整整10年。粗略统计,毕业研究生40余人,最早毕业的研究生也已工作6-7年,可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这些年来,回顾和思考指导学生的经历,其实自身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早些年,刚进校,学生不认识自己,招学生自然比较困难。回想当时实验室的学生,人数虽不多,但大都也表现不俗,而且还都是本校(985/211)的学生。由于当时科研任务少,学生除了做课题的事情,还能发挥自身其他长处,让我切实感觉到了学生的潜力。当然,也有少数当时认为学习不上心、科研不给力的被我数落过的学生。后来毕业了,现在混的也不错,也照样认我这个老师,每年也会组织师兄弟见面聚会等。
后来,学生逐渐多了,生源也“好”起来了,也有了其他不同学校生源的加入。对我们这类二流学校来说,所谓其他学校的生源,就是非211、985高校考研进来的学生(近两年也有少数例外的)。几年来的指导经历告诉我,其实外校考来的学生更好“管”,更有一种拼劲,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我招生的外校生中,在科研能力上,表现不菲的研究生不下5人。据统计,目前实验室以硕士生身份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的3人中,全部来自外校考生。就实验室科研项目完成情况来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来自外校考入的硕士生,也不乏其人。
刚指导研究生时,心态确实不太好,总不自觉的以表象论学生“优劣”——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以科研能力论成败等。然后,个别不听话的,不“成器”的总会不自觉的归为“劣质”生等。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发表了一些博文,感叹这种无奈。现在想来,当时属于心态上的一种不平和以及缺乏宽容心理。
如今,生源“好”了很多。每年不仅有不少的推免生进入实验室,而且还有一大批通过考研进入到实验室的优秀学生。但我想,不论多么优秀的群体,群体分布总会呈现正太趋势。实验室学生多了,也会遵循一样的统计规律,即有处于波峰的,也有处于旁瓣的。实验室短暂的3年时光,也许真的没法定论一个研究生一生的发展。
然而,作为导师,不管他或她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如何,但在实验室期间,表现出的不尽人意的方面,我还是会毫不留情面的指出,我还是会把住放任“自己”的底线。我相信,就算现在得罪了你,也许以后你会认为我至少是负责任的,是在关心你的。
在研期间,不管你是否对实验室的科研课题有贡献,不管你学业成绩的好与坏,来了实验室,咱们就是一种缘分。我就有一种义务,尽力为你们提供一个学习、科研以及自身成长的平台。
——导师总想让自己的学生表现不凡。总想按自己的思维、行为方式引领学生,可能是一种不现实的做法。
导师招学生、指导学生都需要平和、宽容的心态。因为,年代不同了,年轻人的意识形态不同了,追求与理想也不一样了。因此,导师也需要改变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