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毕业生刚离校,企业又来揽才啦
彭真明  |  2014-07-14  |  科学网  |  380次阅读

郁闷啊!今天听实验室一位准研三同学说,国内某知名的IT企业又来学生招聘和物色下一届毕业生了。我的个妈呀,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上一届学生还刚刚离校去用人单位报到呢。以往是每年秋季9-12月高峰期,最早也是提前到暑假期间开始宣讲。可这几天,春季学期还未正式结束和放假啊。有些教育专家评论,现在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了,我校的毕业生们咋个就这么火啊!

也许,这对学校的就业率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也说明学校的行业口碑好。但对导师来说,只要是招聘或用人单位进校了,实验室就基本乱套了。平时规定的考勤、交流汇报、课题进展等就基本没法把控了。所有平时的各种规定,对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为,找工作是毕业生一生的大事,谁耽误的起。

说实话,有的学生科研工作还刚刚有起色或者说刚进入状态,就这样只好终止了。因为,要开始为工作的事情奔波忙碌了。

前段,科学网热议的“科研烂尾楼”,我想是不是就这样产生的。

也许,用人企业认为,有了名牌学校、名牌专业的经历,先把“好”学生揽进来,以后进入企业再慢慢训练成“人才”,不需要在学校“浪费”太多时间。认为在大学时段本科基础就够了,专业技能靠企业的工作中训练就够了。既然如此,为何还浪费学生青春,浪费国家大把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呢?

校方不定期地请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给当代大学生分享“成功”经验。告诉学生不要“死”读书,这是对的。但如果灌输不要读书,只要多参加社团,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只要宏观把控,不要微观细研,只要能操社会,会创业赚钱等理念。那么,学校未来想培养的大师级人物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会在何年何月出现。

IT企业的特殊性,以及IT技术的各种行业渗透性,使得IT专业学生就业面广,人才需求面大。企业可能认为,只要认准学校的牌子,那怕是当着专业人才招进来,即使以后不做专业,或做人力资源储备也是值得的。

不过,长此以往,没有大师,社会又会怪罪起来,认为高校培养了“高分低能,或高技低术”的人才。

用人企业提前一年到各大高校揽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是一个高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相关博文:校园招聘提前一年,利还是弊?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