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成电)建校第二年(1957年),我就考入三系半导体专业(现为微电子专业)学习。经过五年的大学学习,毕业后即留校工作,直到退休。我见证了成电的成长和壮大,也见证了微电子专业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全过程。值此第25个教师节之际,回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我所接触到的、或者没有接触到的许多老师和同事们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当我刚踏进成电校园时,食堂是竹子搭建而成的茅草棚,路面上也是稀泥巴成堆,但是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都很高,并没有因为环境不佳而有所松懈。首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讲授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一些老师们。
记得当年眼睛老花的杨俊明老师在上高等数学课时,他用“…啥子…”等地道的四川话,采用“明朝汤”等形象的比喻,把斯米尔诺夫著的“高等数学教程”上的许多抽象概念讲解得非常形象、清楚。参加辅导的李饶老师也很认真,经常累得面红耳赤、答疑到深夜。
一年级还有一门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头疼几何”的“画法几何”,讲授该课程的是朱宗麟老师,他又高又瘦,身体不太健壮,但是讲起课来却精神饱满、神采飞扬,随手可画出多种美妙而准确的图形来。辅导该课程的是王立老师,右派帽子并不能掩盖住他的学识和水平,有时遇到教室停电时,他就教大家如何想象空间概念,让学生们闭着眼睛来学习。
普通化学和普通物理也是一年级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讲授“普通化学”的李静老师是广东人,但她却能用弹钢琴的语调讲课,把许多复杂的概念简单明了地交代出来,一听就懂。参加该课程辅导的是积极热情的谢年老师。
讲授“普通物理”的是冯志超老师,他身穿棕色皮夹克,精神抖擞地用广东腔的普通话,不紧不慢地讲课,把物理世界中的许多奥妙一层一层地、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有几门课程也给我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电机技术”、“电工基础”、“无线电技术”、“微波技术”和“专业化学”。
记得带领我们做电机实验的老师是学校的一位大右派——黄亦衡,他为了排除大家因为第一次接触到强电而感到害怕的心理,就亲自示范科学地用手触摸电线演示给我们看,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电工基础”是我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内容多、习题多,学习难度较大,有同学还因该课程不及格而留级。讲授该课程的老师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唐翰青老师,虽然他身体瘦弱、体质欠佳,但他知识渊博、内容熟练,尽管采用的是苏联教科书,却能够提纲携领地讲解,听课后即能够让同学们很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清晰的解题步骤。
“无线电技术”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给我们讲课的是周宗大老师。他讲话不紧不慢,书写工整不阿,讲述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尽管当时学习的内容是真空电子管及其电路方面的知识,但是这对于以后我们从事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着莫大的助益。
讲授“微波技术”课程的是林为干老师。林老师学术功底深厚,经常在物理学报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又是院长助理,同学们对他敬佩有加。他在课堂上能够高瞻远瞩、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地讲解基本概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在过了数十年以后,当我们再次翻阅那时的听课笔记时,都还能感到当时所学习的内容的确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而且并不过时。
“专业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部分的内容,讲授该课程的是严秀芳老师和蔡寿辉等老师,他们都很认真负责,虽然同学们复习的时间不多,但是他们教给我们的化学知识却并不少。
另外,“磁性材料与器件”和“绝缘材料与器件”这两门课程,对于我们半导体专业学生来说,虽然不算是重点的专业课,但也是必须要进行学习和考核的。记得陈巧生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非常认真负责,课堂上传授的信息量很大,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连变压器的设计制造都讲得清清楚楚。
在学习半导体专业课时,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门课程就是唐茂成老师讲授的“物质的量子理论”。他那魁伟的身材、高亢宏亮的声调和讲解的逻辑性,能够深深地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和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同学们在课堂上往往听得津津有味。他把近代物理的许多新奇概念逐渐给我们展现出来,他是带领我们进入量子领域的第一位老师,所以有同学就尊称他为“唐量子”。后来参加该课程教学工作的还有杨树坤和刘光全等老师,他们也为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