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代会主题发言
黄健  |  2016-04-12  |  科学网  |  486次阅读

敢于跨界交叉,突出信息特色,为“双一流”做出更大贡献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健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下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代表由生命学院、医学院、校医院组成的两代会第九代表团做一个关于科研与学科的交流发言。其实,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就一直诚惶诚恐,因为自己对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总体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和全面,担心搞砸了,所以一度想要推脱了事。最终,作为团长的责任与学院领导的鼓励让我站在这里,来与大家分享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领域科研与学科的一段特写。

今年二月,学校图书馆、科研院、研究生院共同发布了《电子科技大学ESI分析报告(2005-2015)》,相信在座很多代表与领导看过。这里,我整理了一下这份报告中生物医学领域及生命学院相关数据。大家知道,在ESI学科分类体系中,总共有22个学科;其中有12个学科属于生物与医学范畴。在这12个学科中,生命学院对其中11个学科的贡献度排名第一,且大部分都在90%左右。唯一例外是生态科学,资环的贡献度是30.38%,比我们高了1.27%。不管怎么说,这些数据表明:一个小小的生命学院几乎是独立支撑了一半的ESI学科。这些学科中,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距离ESI 1%学科门槛的相对差距分别为23.87%、47.11%、64.58%。

除此之外,生命学院还对另外8个学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对跨学科的贡献度排名第二(30.56%);对计算机学科的贡献度排名第三(12.36%,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只比通信的引用少4次,贡献度少0.08%!);对数学学科的贡献度排名第四,对化学学科及材料学科的贡献度排名第五。

ESI数据库两个月更新一次。根据图书馆4月5日的报告,目前电子科技大学的ESI论文共90篇,其中生命学院就占了21篇。生命学院虽然经过了15年的发展,专任教师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60余人,但仅占全校2200余人专任教师的2.7%。但就是这2.7%,完成了学校23.3%的ESI论文,可以说是以一当十。

生命学院之所以能在科研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学科上做出这样的贡献,我认为主要经验有两点。第一是敢于跨界交叉。十五年前,学校领导们顶着压力与异议,跨界交叉,建立了生命学院;三年前,建立了医学院。现在回头,我不得不佩服领导们在学科布局上的高瞻远瞩!因为正如刚刚我提到的,ESI学科体系中一半以上属于生物与医学范畴,留给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比较少。因此只有目光超前,敢于跨界,勇于交叉,才可能有更多的学科去冲击ESI 1%学科。正因为生命学院多年来对跨界交叉的坚持,学校才收获了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三个很有希望的潜在的ESI 1%学科。

去年底,杨晓波副校长在学校科技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校科研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挑战是同质化现象严重。这说明我校生物医学等新领域仍然不够强大,学校在总体上跨界交叉程度仍然不够。我认为,应对这一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快跨学科、跨学院的校级特色研究中心建设。例如,以信息医学特色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民经济主战场,与奥泰医疗等行业龙头建立了深度合作。不仅如此,信息医学特色研究中心的建设还有力推动了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科的跃进。该学科与ESI 1%学科门槛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从去年1月的60.24%迅速减小为今年1月的23.87%,成为我校上升势头最猛的ESI 1%的潜在学科。这样的绩效,有目共睹。我们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复制这一成功经验,尽快组建“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特色研究中心”,推进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尽早进入ESI 1%学科。

第二是突出信息特色。生命学院在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科上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信息特色。无论是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是信息医学特色研究中心,无论是谋划中的成都脑信息研究院,还是努力中的脑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一不突出信息二字。因为,只有突出信息,才有我们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与优势,才能在与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生命学院的21篇ESI论文为例,有15篇来自生物技术系。在生物技术系的这15篇ESI论文中,只有1篇是纯生物学研究,剩下14篇都是需要计算编程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正因为突出信息特色,生命学院不仅对生物与医学领域学科有最大的贡献,而且也对学校信息学科做出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我们在生物信息方向的14篇ESI论文中,有两篇都贡献给了计算机学科。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强调信息特色;与此相呼应的是,继谷歌、苹果、微软等国外标杆性IT企业大举进军生物医学之后,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也纷纷跑步入。为了进一步把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好,在学校领导的亲自关心与指导下,生命学院正在建设生物-信息复合培养实验班,希望能够得到学校互联网+计划的认可。

最后,希望学校能够整合全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有生力量,建立起超越学院的生物医学部,更好规划协调领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敢于跨界交叉,突出信息特色,生物医学领域就能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保底三足鼎立,进拥半壁江山。毛主席老人家说:“老九不能走”,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由生命学院、医学院、校医院组成的第九代表团的交流发言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黄子按曰】:现场发言略有发挥,与此原稿略有出入。博文发出后,我系做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张勇教授Q我说,他的ESI论文是“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怎么能算纯生物呢?(^_^)。后来发现,还遗漏了刘教授的ESI论文,增补后更新了博文内对应数据。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