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学
李晓瑜  |  2018-04-20  |  科学网  |  893次阅读

看到题目相信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裸学?

听说过裸奔、裸官、裸考、裸婚,那啥是裸学呢?

其实,类似!


本学期我在上《数字逻辑》的课,面向对象是大一学生。

由于之前的种种阴差阳错,这门课变成了“拟小班教学”,所以学生控制在30人。

很多同事说,小班教学申请,很难批下来,因为一是学校教务处对老师本身的要求高,申请阶段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专家来听,压力很大;第二,研讨课是一定有多位专家来参与,并评价投票的,准备的很好还不见得能通过;第三是非常考究课堂授课效果+互动+启发。我当时也是莫法,只能申请了。那就来吧,反正我觉得自己尽力尽心就好,同时,自己又不笨,总不至于很差吧,实在不行就明年再来一次呗~

就这样,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探索。

其实细数,我今年算得上是第三次上《数字逻辑》了,只是前两次都是英文,第一次真正的中文小班教学《数字逻辑》,所以在备课上还是比较花时间。

我在每次课程前都会把书本、扩展、背景等知识反复揣摩,担心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和逻辑,孩子们听的散而枯燥;尽量与时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计算等内容结合,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这门课的美丽,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憧憬。

前面七八节课的时候还好,因为主要是简单的数制、码制、布尔代数、经典组合逻辑等,接受起来,相对简单。在这个讲解的过程,我意识到大一新生的学习模式其实与高中有很强的延展性,比如数学思维中的归纳、演绎、反证、优化、逻辑等。基于此,我每个知识点剖析的时候,回想自己当年高中时的所谓“闪光点”,带着大家进入一种沉浸式思维。哈哈,竟然能取到不错的效果。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比较high,因为很有成就感,即便经常大汗淋漓,但是确实很舒服,我也能再次感受简单的数学之美。

既然这么顺利,为何会峰回路转,谈到“裸学”呢??

清明小假前,我们开展了一次随堂的小班研讨课程,整个课程与我的预期就开始有了偏差,因为研讨是需要学生们唱主角,我来总结并延展,但是几乎还是我一个人站台,当然也是我没有提前和大家讲的很清楚,除了“钦点”的昊彤同学“键盘解密”让大家惊艳,其余的互动与深度思考都有很大的问题。

当时,结束的时候,我马上就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大家的智商,不是上课的态度,也不是兴趣,而是思维定势——裸学!!因为很多同学也有很浓的兴趣,课上也会认真听讲,也会偶尔去寻找一些补充资料,但是都不持久,也就几分钟热度。

简单来说,裸学就是不去提前预习和做功课,只等老师来填鸭式讲解;不去主动深度思考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轻易就放过自己,因为考试的时候可能不会考;不在课后极短的时间内复习,放任知识点的快速遗忘,因为考试的时候都可以突击,突击过后很快就清除!每次来上课的时候就是人来了,但是思想没有来;有些好的会带着书,但是没有了做笔记的习惯,高中时候的重视、严谨、笔记统统消失了。这样就造成学习的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因为都是散点,不连贯。甚至老师在后面讲解知识点,复习回顾前面讲过的点,大家都是茫然的,因为已经遗忘,或模糊。回不回答,也无大碍,反正老师也记不住谁是谁,反正老师也不会因为谁没有答上来就不让谁过。两不相欠,幸载!真是如此吗? :)

这种惯性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基于一个大的潜意识认知:进入大学就不需要像高中那般死板学习,每次“潇洒“去上课,轻松过考试。各种表面现象,加上潜意识认知,就会滋生裸学的问题,慢慢地、一个月、半年、一年,也就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甚至于进入正常的模式范畴。

其实造成裸学的,不只是孩子们自身的问题,我们老师、我们的教学过程设置也都有关系。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仍然是抱着严谨的学习态度来的,结果发现有些课,老师都是在应付;当学生想要和老师互动的时候,发现老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完成任务,压根就没有与学生互动;当学生想要去延伸的时候,发现老师是“甩手掌柜”……我想这些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科研+教学+学术+双创,老师也都快成了多面手,都是全才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里我能做的只有倡议:

倡议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时候学会自我激发兴趣,让自己在快乐中学习和思考,学会深度思考,而不是寄希望于外力;

倡议我们老师同仁们,面对众多的选择和压力时,多一份“师者之心”,少一点世俗与困惑,多给自己的心留点空间,学会取舍,一旦站在讲台,还是要有那份“使命感”;

倡议我们的职能部门,在探索新的教学之路时,回归教学的本质,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过多不必要的压力,大道至简。

真心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开启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祖国的文化自信之梦!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