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总是害怕讲报告
彭真明  |  2019-02-24  |  科学网  |  665次阅读

开学了,本学期实验室每周一次的学术交流会(IDIP论坛第120期)又要开讲啦。自2015年6月开始编号算起,IDIP论坛已如期举办119期。

实验室规定,每个学生每月要求讲一次报告,每个学期4次报告,每学年8次报告,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学术交流和汇报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完不成实验室规定的次数。

负责组织和安排汇报的老师多次抱怨,感觉工作安排不下去。学生不愿意讲,理由是不知道讲什么,特别是说没新东西讲。会议组织老师怕我不相信这种实情和状况,每次还把每个学生不想作报告的对话截屏给我。我告诉她,没有新东西讲,不能成为借口和理由,因为,我们并没有要求同学们每次都讲新东西。要知道,做研究短时间哪会有那么多的新东西啊。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急不得。

顺便提一下,这跟有些博士生对发表论文的想法,也是一个道理。科研还没入门或刚刚入门,就想着要发原创,要投稿2区及以上高级别论文,这是极不现实的想法。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会容易跌倒,如果伤筋动骨,会留下后遗症的。到头来,好论文写不出,一般论文又看不上。时间一拖,一不小心就到延期毕业阶段了。

其实,实验室学术交流和汇报,讲新东西仅仅是形式之一。有更好,没有新东西,也可以讲讲其他的。一个月时间,每天都在做事情,哪会没有交流的想法。比如看了某篇重要文献,可以讲讲文献研读的收获与体会。参与课题的同学,解决了某个方面的小问题,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经验。研究过程失败了,或迟迟没有进展,也可以摆出来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以便后续改进。你的报告哪怕只有5分钟时间,也是没有关系的。报告又长又臭,听起来反而乏味。

讲报告,可以让同学之间增进了解,让大家清楚你都在做些什么。不同课题和方向的一些研究思路,也可以相互借鉴。同时,老师在听你讲报告过程中,可以了解项目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改进技术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自己有好的研究成果或亮点,定会有种一吐为快的欲望,内心希望得到老师及同门的承认和赞许。

那么,害怕讲报告的人,不外乎两种情况。

其一,一个月内确实没做什么与科研或学习有关的事情,或是迟迟没有进展。害怕讲不好,不好意思在老师、同门面前露脸。

其二,对报告的形式理解不到位。认为不讲则已,要讲就要出彩。

要知道,没有完成每学期规定的报告次数,等于没有做完该做的事情,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同样,不愿意听老师的安排和建议,也是一件不太好的做事态度和处事方式。

构思汇报框架,组织汇报内容,精心制作PPT,设计讲解方式等一系列的工作,这些都很重要。

找理由推掉一次汇报,等于失去了一次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们做学生时,也同样害怕讲报告,与现在学生的心情是一样的。

如今,我们已为人师,熬过和经历了曾经害怕的阶段,并且从曾经的紧张、害怕中成长了、收获了。

所以,哪怕是多余的废话,还得push学生做这些不愿意做的事情。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

相关博文:

[1]研究生应注重提升工作汇报能力

[2]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让“外行”们能听懂你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