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个“青椒”团队的成长历程
彭真明  |  2013-08-20  |  科学网  |  468次阅读

一次西安出差的机会,让我深入了解了一个高校“青椒”团队是如何奋斗和成长的。他们二人都是我的师弟,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某研究所。几年前,来到我们学院后,6人的紧密团队,因德高望重的掌门人的退休,原本紧密的团队,随即内部瓦解。没了依靠,但他们却并没选择逃离。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靠自己,加上西电毕业加入的一名年轻博士,3名“青椒”意识到了必须团结一致,共谋发展。虽然,现在3人都还是讲师职称,是典型的“青椒”级别,但很少听到他们的抱怨声,而经常听到的是:我们下一步准备做什么了等。

一次,我去参观他们实验室,不大的空间里,摆设很多实用的东东,我问他们项目经费来源于哪里,他们说,目前该样机还没有任何经费的资助,而是自己掏腰包做的设备。最打眼的就是自行研发的一台高分辨率“虹膜采集”设备,据介绍成本远远低于现有市场价格,且性能指标有大幅度提升,据说已有相关单位开始订货。还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一台近视眼激光校正和治疗仪,说是指导的一个本科生创新基金的9000元钱基础上研制的。我当时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敖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能说会道,科研上很有想法,知识面也很广。2011年就以讲师身份获得一项NSFC面上项目,2012年的副教授申报名单中,唯一一个拥有NSFC面上项目的申报人,但却因缺论文(硬伤),而被淘汰。下来我和他聊起这事,他却并没有多少抱怨,说这几年忙于应用类型的科研,忽视了写论文。慢慢来吧,没有副教授职称,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他每年也坚持给本科生上《信息光学》等专业课程,也很受学生欢迎。经常说,不后悔当一名高校“青椒”。

没有研究生,什么都得自己上。敖博士不仅能干,也很能吃苦。下图是在西安某研究所现场做实验时的照片(手机拍摄)。

(研制设备抗沙尘实验)

小杨老师,个子不高,人很和蔼,跟我性格很合得来。特别是与我爱好相同,喜欢抽点小烟,喝点小酒。因此,我们聊天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他说他经常为了赶一个报告,或出一个方案,或临时搞一个实验样机,会通宵达旦,晚上12点前几乎没按时睡觉过。2年前,小孩出生后,除了科研还得照顾家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青椒”有想法、有闯劲,是他们的共同优势。据我所知,他们已经给国内几个研究所提供了激光与光电探测方面的样机,如可变倍激光治疗仪,用于光束均匀化的双微透镜对准装调设备以及LED光刻机等。如今,有意向合作的研究所和单位,还有其他几个。

这个团队是学院典型的做应用型研发的“青椒”团队。论文也许是他们的软肋,职称晋升多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但他们也深知,高校这个大环境,需要适应,而不是整天满脑子想着去改变现实,不去行动。因此,近来也开始在学术上、论文上,抽一些时间,下一番功夫。前几天,从学院科研部门获得喜讯,他们团队的2名“青椒”,小杨和小董(团队的另一个“青椒”,讲师)双双获得了NSFC青年基金的资助。

我敢肯定,这个团队是我学院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团队之一。他们所做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科研经费也在逐年递增。我也相信,他们的职称也很快会解决的,各方面的压力也会慢慢缓解。

这个团队“青椒”们的共同特点可用以下“五”个字来总结:

勤:勤奋,努力,能吃苦。

思:善于思考,能找到发力点。

实:求真务实,不玩虚的,不祈求天上掉馅饼。

合:精诚合作,共谋发展。

稳:不急不躁,不怨天尤人,稳中求胜。

相关博文:高校青椒是否遭遇尴尬,要看个人

推荐博文:一个小青椒的成长历程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