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量子学术沙龙-第20期]陈刚教授&刘玉菲教授:非标记超分辨显微&集成微系统技术
周强  |  2020-01-30  |  科学网  |  821次阅读

2020年悄然来到,今年的第一期信息与量子学术沙龙正好来到整个系列的第20期,这一期我们有幸请到了重庆大学的陈刚教授和刘玉菲教授联袂为我们带来两个精彩的学术报告。常说川渝一家亲,希望通过信息与量子学术沙龙这个平台,能够更加增进两校及两地之间的合作,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工作。以下是沙龙的具体信息:

报告一

  题 目:光学超振荡、超振荡光学器件及非标记超分辨显微

  时 间:2020年1月9日(周四)14:30

  地 点:沙河校区通信楼725报告厅

  主讲人:重庆大学 陈刚 教授

  主讲人简介:

  陈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重庆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开展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全光调制机理与实验研究,实现了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高速全光频率调制,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Photonics、Laser Focus World、科技日报等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2010年加入重庆大学光电学院工作;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协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超分辨光学器件及显微系统、光学超表面结构、太赫兹成像器件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973子课题1项。在Light:Science&Applications、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

  报告摘要:

  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制约,传统光学显微技术的理论极限分辨率无法突破瑞利衍射分辨极限。过去的几十年中,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取得很多重大进展。然而,在远场非标记超分辨显微方面,还亟待进一步突破。光学超振荡为实现这一突破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光学超振荡允许在空间产生比傅里叶频率更高的局部光场振荡,使得突破传统光学透镜理论,设计聚焦光斑或点扩散函数小于衍射极限的远场超分辨透镜,实现超分辨成像和显微成为可能。基于光学超振荡思想,通过对矢量光场调控,可以实现各种超分辨聚焦矢量光场。利用超振荡光学透镜所产生超分辨聚焦光场,可以实现超越衍射极限的远场非标记超分辨显微,为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报告二

  题 目:应用于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集成微系统技术

  时 间:2020年1月9日(周四)15:45

  地 点:沙河校区通信楼725报告厅

  主讲人:重庆大学 刘玉菲 教授

  主讲人简介: 

  刘玉菲,博士,现任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智能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共青团重庆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兼),重庆市仪器科学与技术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职于英国斯旺西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被授予和主持威尔士杰出青年基金(ESDF),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交叉学科创新基金(EPSRC Bridging the Gaps Escalator Fund)、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健康科学创新基金(EPSRC Techealth Innovation Fund)等,2014年7月加入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青年项目主持人,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重点项目合作单位负责人,国家薄层石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报告摘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社会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生物医药领域对于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我国“十三五”重点促进十大产业之一。随着人类对于人体的逐步深入探索,对于人体心脏、血管、脑和神经的复杂结构、特性、功能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在创新药物研发的同时,早期诊断、病理筛选平台和微创精准治疗器件平台成为了广大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迫切需求。

  基于先进微纳制造工艺,微机电集成系统技术正从传统的微机械、微机电领域,拓展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如先进诊断试剂盒平台、细胞筛选平台和精准手术器械等等。报告主要以神经微电极阵列和集成微流体疾病检测试剂盒平台为示例,结合特色微纳加工技术,简述和探讨应用于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集成微系统技术。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