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母亲延误救治去世,老胡找到了原因
卢如海  |  2022-04-13  |  微信公众号  |  786次阅读

文/如海

郎咸平98岁的老母亲,因在上海三甲医院急救室外等核酸结果,4个多小时救治不及时而离世。作为知名度极高的网红经济学家,郎咸平是名人,有些极不情愿地出来发了几声。试想,以郎咸平的资源和人脉,都不能保证自己母亲及时就医,可见上海疫情汹涌之下,情况之复杂、事态之严重。

 
令人讽刺的往往是,救死扶伤,核酸要命。不惧阳性,不唯阴性,就怕没人性。
 
郎咸平,台湾学者和经济学家,别名江左霉郎。这斯,也非什么好鸟。他成名后,换妻子、换女朋友比换衣服还勤。郎咸平曾白嫖空姐3年,最后空姐倒赔郎咸平900万,扬言文化人不好惹。
 
对于这个悲剧,自媒体不出来走几步,说不过去。不评论,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不吐不快。若评论,随意怒怼经济学家不厚道,责怪医生和医院更不科学。总之,很难下笔,有些两难。
 
而事情的真相就是,谁都没有错,悲剧还是发生了。

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现实中,因为耽误了治疗而过世的人,实则很多。 郎咸平是名人,名人效应之下,这个问题就凸显和放大。 一般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会以同情心表示遗憾和伤感,毕竟死者为大。 但很快就会翻篇。
 
郎咸平很会打官司,我想也不会为高寿的母亲折腾。98岁的老人,突然离世的可能性很大。

直到我看了胡总编的评论,才膜拜万分。 胡编水平就是高,评论得当,角度选得超好。

有网友直接表示: 有礼有节,每次听胡总讲完,就会检讨自己说话太直 ……。 老胡圆滑于无形,聪明一世,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把愤怒表达的滴水不漏,文笔超绝 ! 不愧是一把老壶,纵横四海,通体圆润,火候拿捏极好,尺寸表达最佳。我来解析下老胡的精妙评论。

“郎咸平的98岁老母亲,因在上海医院里等核酸结果救治不及时而过世,这个悲剧让人难过。”
 
首先共情,共同理解和接受,彼此就心宽一半了。悲剧让人心塞,纵然郎教授的老母亲算得上喜丧,但若不是因为疫情还能健在,所以首先肯定是悲催情绪。老胡深谙人性情愫,人死了,他懂得宽慰第一。
 
“核酸结果再治疗,这个规定针对了一般病人。但遇到特别衰弱的病人,如何变通?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规定的细化,更需要现场人员在危急时刻的机敏和担当,需要社会对这种担当的鼓励。”
 
接着,老胡指出问题存在的地方,在于变通。但这个变通的前提是人员的机敏和担当,其实就是有人敢于背锅,社会给予勇敢的背锅着鼓励。这有着老胡一贯的悲怆和决绝,令人热血沸腾。
 
面对不确定性极高的特殊情况,采取事后问责例外化,以激励当事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担当牺牲精神,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生命高于一切,应对不确定性极端情况时特事特办,这是胡编评论的要旨和核心。
 
这显然高人一筹。可能细细思量下来,操作起来的难度颇大,还要有人宁愿牺牲自我。
 
“防疫规定与复杂的实际情况肯定有冲突的地方,我相信大多数防疫规定都有其道理,当悲剧发生时,多半是各种因素叠加导致了利弊的颠倒,而人的主动性就是去发现并阻止这样的颠覆性逆转。”
 
然后,各种因素叠加,这是老胡认为悲剧发生的最本质的原因。他给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出口,人人都不得不承认。
 
“最近上海不断有极端例子出现,非常令人遗憾。讨论这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情绪,这就是现代社会原生态的一部分。假如这些事情都瞒着,那才是更大悲剧。”
 
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老胡从来都不质疑民意的善意。胡编不愧是媒体人,宽容舆论的态度也值得点赞。这是大众对老胡喜欢的一面。他不解决问题,但似乎勇敢地和你一起发现问题。
 
“同时我相信,上海的实际情况不会等同于那些极端事件带给我们的冲击性印象,无论上海人,还是上海之外的公众,都不应对全局失去信心。”
 
最后,老胡信心百倍,和我们一样,期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信心当然很重要,人都靠一口气活着,不是吗?
 
制度正确,执行没有问题,各个环节都正常,没有人犯,自然也没有人可以追责。那么悲剧何以发生的呢?老胡告诉你,是 事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防不胜防,人类无力回天。
 
点评到此,我不得不服老胡。为人处世,我们都应该学习老胡,能自圆其说,能字正腔圆,直到成为一个大V 级的超级媒体人。老胡说自己从来没有设计过。你信?我不信。老胡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为你推荐视频剪辑小能手超哥,每天为你奉上经典,青春的记忆,浪漫而美好。欢迎关注视频号:最是经典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每天读你意料不到的文字

青春、梦想,诗和远方

主张俗世中,不俗的精神生活

文字原创温暖,必定值得与你为伴

一日不读琴深如海,仿若三日不知肉味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