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二学生的切身体会:科研不能存在依赖思想
彭真明  |  2022-05-08  |  微信公众号  |  415次阅读
前段时间和一位在清华攻读博士的师姐吃饭聊天,她问我“师弟,你为什么想读博,读博之后还想做科研吗”。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了一句,人嘛,总得有点高于物质生活的理想追求。

后来我也问过自己相同问题,得到的结论是:第一我喜欢探索,喜欢对未知的事物发起挑战,享受突破难点后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好像除了科研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充当生存的技能了。

 

我在北京建筑大学NMTer课题组,师从王崇臣老师,一名刚刚步入硕二的科研小白。可能在这里谈论科研着实有些轻浮,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成长,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看法,在这里也不妨听我絮叨几句。

因为本科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过科研,刚升入研究生的那段时间里难免会出现一些迷茫和焦躁,幸得老师和师姐双重鼓励加“打击”下,让我成功度过的那段时间,在此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同时期的你有所帮助。

 

我在刚刚接触科研的时候不喜欢实验的结果和我预期的猜想不一样,我所认为不一样就意味着绝对的失败,现在回想确实自己当初有些“傻”的可爱。

现在我也需要带师弟师妹们做研究,有时候看着他们经历着和我一样的经历,我也老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正因为有所不同才能凸显出我们做的意义。那当我们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重复实验排除自己因为手法、误差等因素,当确定实验结论后最不应该的就是焦虑,阅读文献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们课题组做光催化还原六价铬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当我做到小分子有机酸充当空穴捕捉剂可以提升反应速率的时候,我发现在我的体系中小分子酸的介入会抑制反应速率。

刚得到这样的结论我首先怀疑自己是做错了,毕竟课题组近20篇论文(其中不乏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中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当时我还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只是在遇到问题都会跑到师姐面前问为什么,那一次师姐很严肃的跟我说你为什么不自己查论文找答案呢?

确实,科研不能存在依赖,这只会使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在确定不是实验操作的问题后我开始了边探索边查文献,最终也找到了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小分子酸的结构对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师姐从侧面帮助我找到了答案,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问题想咨询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尽力去寻找答案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到了非问不可的地步了。

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太重要了!

 

没有想法怎么办?

我曾经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很清楚的记得是2021年的元宵节下午,大王老师突然和我聊天,希望我改变方向去做MOFs用于吸附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高级氧化工艺并有一篇论文在投)。

虽然,当时很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我还是选择无条件相信老师的判断和在我身上做的每一个决定。

方向的突然转变,意味着我要重头开始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也是从那时候起我经历了长达六个月实验没有一丝进展的“黑暗史”。

在此期间老师也几乎没有给过我实质性的建议,只是让我去完成一篇综述论文。

在搜集、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当阅读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地步,我发现那些我原来想不到的idea开始在脑海中一个一个的迸发出来。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实验没有进展,总是苦恼于脑中没有想法不妨就去写综述吧。

没有idea只是因为你的输入还不够。

 

最后,我也想对研一的师弟师妹或者刚刚科研起步的大家说,做实验固然很重要,但是阅读文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要,理论知识是指导实验的根本。

如果你只是听从老师、师兄师姐的布置而不知道和不思考你为什么要做这组实验,那岂不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也想把科研当做自己未来一直想做的事情,那不妨从现在做起?

转载 本文 请联 系原作者 取授 ,同 时请 注明本文来自李渝航科学网博客。
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97671-1314051.html



编辑:廖靖雯

审核:彭真明


推荐阅读

● 科研,读研与科研,做想要的自己

● 科研好苗子

● 给即将读研的同学

● 研究生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 从科研小白到达人,这个女生是如何做到的

讲身边故事, 谈育人话题,聊人生百味,写有温度的文字
看到这里,不要忘了点“分享” “点赞”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