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的人生课题
2010年11月 清水河校区
五、大学阶段的人生课题
大学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育只具有指导的意义,一般不带有指令的性质。大学的课时数比中学少—些,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时数会越来越少。课时数的减少意味着:(1)自由时间相对增加了,学生可以自主地支配课余时间;(2)教学内容的讲解少了,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琢磨消化;(3)与教师的接触减少了,学生不再处于教师的严密监督之中,教师也不再是“保姆”,而仅仅是学生生活的顾问和参谋;(4)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在学生自己,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必须承担过去由别人(父母、老师等)为自己承担的责任。
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活的基本特征,这是由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决定的。首先,从现实的生活角色来讲,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管理。如前所说,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这意味着自己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长的 “保护伞下”走出来,二是从教师的严格督导下相对地独立出来。换言之,大学生已经从对父母、对教师的依附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驾驭,开始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角色了,大学期间的物质消费、精神活动、社会交往、时间支配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靠自己来料理。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生活得有效、有质量,他们就必须加强对自己的筹划管理,即自我管理。
其次,从将来的社会角色需要来讲,大学生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活实质上是—个自我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大学生活,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者。大学毕业后,他们将走向社会,那时的角色地位将要求他们进行完全独立的生活,要求更加有效的自我管理。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他们现在必须在大学生活的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锻炼自我管理的本领,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
自我管理,是指社会的个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期有效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包含着三个要素:
大学生活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其自我管理的根本内涵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大学的各种生活条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须明确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哪些重要的生活条件。我们认为,就其主要方面来讲,有四个有利条件是值得大学生们注意和利用的:
其次,要明确自我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对这些生活条件的利用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并使之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服务,为自我发展、自我成才服务。大学生活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己,那将是我们终生的遗憾。再次,要明确自我管理是个过程,不仅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并且贯穿于今后的人生旅途全程。因此,大学生们必须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四要素
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智能、品德等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了他们应该把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作为自我管理的侧重点。再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比中学生自我管理更具有独立性,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这么说,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论在自觉性、侧重点,还是在能力、水平方面,都将出现一次质的飞跃。当然管理的对象是—个个现实的人
自我管理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行动。个人的自觉在于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实践。因此。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应该包含着社会发展目标、学校教育目标、个人生活目标和个人有效行为四个系列的关系。其中个人生活目标是自我管理的核心;社会发展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是个人生活目标赖以确立的基础,是自我管理的外在依据;个人的有效行为则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具体实践,是个人生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生自我
我们把新生的不适应性概括为四大障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目标障碍。若不及时克服这些障碍,将不仅对于大学生活,而且对于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是致命的弱点。因此,新生要想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根据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的“四大转变”。
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在于敞开心灵的门窗,在新的生活和人际环境中,调整自己的心理态势,树立自信心,自觉地丰富生活,充实自身,主动地与人交往,寻找友谊,加强师生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在开放自我的过程中,注意优化心理结构.提高心理的自控能力,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倘若在大学里连生活都不会料理,那怎么能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呢?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因而行为方式的自主性、规范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应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注意养成自立、自尊、自强、自爱的独立品格,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行为的自觉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在课外的预习、复习、理解、消化、旁收博取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其次,大学课程的专业性很强,但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又要求学习者跳出狭隘的“专业”圈子,扩大学习的领域。这是一对不易解决的矛盾,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基础,博览群书,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系统,这就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大学生不仅要主动系统地接受知识,还应该在接受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参与知识的创造。
新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停留在“中学生”的角色情境中,没有真正转变为“大学生”。如果不迅速转变角色,势必会越来越被动,陷入生活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反之,谁觉悟得早、转变得快,谁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取得生活的主动权。因此.迈进大学校门之后,新生一定要自觉地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方面的转变,尽快地进入大学生活角色。
1. 应力·预应力·社会预应力
我们把“预应力”这个概念引入人生研究之中,目的是为了说明个体为承担一定的社会压力(使命、责任、任务、工作等)而形成的相应的素质结构合力。因为,这种素质结构合力也是人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在广义的社会教育下形成的,类同于”预应力”是通过后天补建完成的,同属于“人为的应力状态”。 为了与自然科学中的“预应力”相区别。我们把它称为“社会预应力”,并给予这样的定义:人出生后,在社会教育下,通过广义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实践所需要的素质结构合力。社会预应力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认知方法、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和伦理品质等结构要素 。
认知方法,是指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与自我的思维方法。人们是通过已知去认识未知的,即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把握外部世界的。因此,知识结构常常制约着人的认知视角和视野,决定着人的认知方法。换言之,认知方法是知识结构的—种反映。在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对世界总的看法的知识,即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门捷列夫之所以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因为他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实践第一的方法论原则。门捷列夫认为,物质的质量和性质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这是他在科学发现上成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方法,推动社会实践向成功的方面发展。
反之,世界观不正确,知识结构不合理,常常会导致认知方法的错误,迫使实践走向失败。可见,认知方法也是大学生社会预应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同时,要不断拓宽知识面,转换认知视角,扩大认知视野。
还要注意学习掌握一些现代方法论,如系统论、结构论、控制论等等;不仅在知识建构中注意文理相通,在认知方法上也要自觉坚持文理相通。学人文社科的,要注意学习一些数学力法、运筹方法、计算机统计分析决策方法;学理工科的,也应该学习一些人文社科的方法,如逻辑方法、历史方法、形象思维方法。
总之,要尽量使自己的认知方法趋于完善和科学,以利于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的意识和行为已经参与了社会工作,并按照社会实践的需要,多方面地进行过技能训练,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他们一毕业便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成为工作上的骨干,受到社会的欢迎。社会参与意识强烈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期间的行为是自立、紧张、高效的,是为毕业后适应社会设计的,所以也必然是有利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反之,有少数大学生活盲目、松弛、低效,其结果必然是造成自我社会化的延迟和实践能力的低弱,不能很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
面临社会的种种压力,敢担社会赋于的任务和责任,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承受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顺境中,在机遇、成功、胜利面前,能否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奋斗不已;在逆境,在风险、挫折、失败面前,能否振作精神,不怕磨难,勇敢追求,这除了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之外,还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提供客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度量,坚强不屈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反之,心理素质低下的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则往往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嫉妒多疑,冷漠自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难以承受社会的压力。在大学生中.心理不太健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有些大学业带着严重的心理缺陷进入社会,很快就给自己或用人单位造成各种麻烦。这也提醒我们,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把提高心理素质作为—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加以重视。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如自我中心、轻视工农、玩世不恭、社会意识淡薄以及政治上幼稚等,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所致。可以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桎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人为障碍。
与社会意识薄弱相关,伦理品质的修养,也是大学生们容易忽视的素质。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总要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问题。一个人的伦理品质对于他如何解决矛盾,如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一方面,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今后的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伦理品质;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承担的责任和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物质财富和科学成就方面,而且还在于精神财富和道德文明方面。因为,他们是人才,普通人仰视着他们;他们的伦理品质,道德行为,对于民族的、人类的道德文明具有一种引领的和导向的作用。所以,大学生们切不可忽视自己伦理品质的修养,而应把它作为社会预应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于心,践履于行。
在社会预应力结构用,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实践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数值大小的因素,而社会意识、心理素质和伦理品质则是决定贡献性质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增强社会预应力的过程中,就应该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掌握多样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意识,养成优良的伦理品质,准备着将来承担更多的社会重任,争取作出更大的积极的贡献。
1. 生活实践的基本原则
生活实践应该是主体的生活,主体的实践。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主体的内在精神和本质力量才能得到确立和张扬。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价值才能得到不断地强化和提高。因此,我们认为,主体参与应该是生活实践的第一要则,是贯穿于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四大转变”以及整个自我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原则。没有主体参与,自我管理、“四大转变”和自我的社会化,都将是一句空话。
“主体参与”原则,强调的是主体—自主性、参与—实践性这两个方面。大学教育的意义要求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大学生主动地投身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建设,以及一切有利于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生活中去;要求大学生不要脱离现实生活去构建封闭的自我,而要在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塑造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和时代精神的自我。
所谓“主体”,首先指作为个体的人,即个人。个人是人的基本存在单位,它不仅是群体的“细胞”或基本要素,而且是群体的动因和活力所在,个人的能动性、主动性是人类实践的动力源泉。旧教育模式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培养。这很容易磨掉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个性化教育”,确认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发扬学生个体的主体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的人才。
大学教育只有在承认学生是主体的前提下,才具有活力和基础。同样,只有作为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高校教育才能收到显著的实际效果。如果学生个体缺席或不到位,或是学生个体不能作为主体去参与。那么,再好的教育模式,再好的教育条件,对他(她)都不起什么作用。因此,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是现代大学教育、现代大学生活的根本要求。
2. 提高主体参与的自觉性
大学生们不甘于校园的限定,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农村、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进行智力服务和科技扶贫,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进行着“自我教育”;大学生们不甘于单纯的读书生活,办起了各种文化社团,开展了多样性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学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学会了 “自我服务”;大学生们不甘于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而勇于积极地参与改革。
在演讲会上,大学生们慷慨陈词;在对话会上,大学生们畅所欲言;在研讨会上,大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议论改革、参与创新的活动中,进行着“自我改造”;大学生们不甘于机械地接受管理,愿意组织起自己的管理队伍,活跃在食堂、宿舍、图书馆。正是在这些广泛的参与活动中,他们认识了社会,理解了改革,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与的需要和自觉,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而日益增强,这是大学生摆脱种种困惑,走向理想境界的必要台阶。满足和引导大学生主体参与的需要,不断提高参与的自觉性,是大学生活的必要一课,也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参与意味着须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时代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要在人生道路上采取前倾式的冲锋之势,主动开拓人生发展的道路,这正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形象。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的人生课题包括学会自我管理,实现四个转变,强化主体参与,增强社会预应力。其中,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四大转变和增强社会预应力,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而自我管理、主体参与则是大学生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四大转变”的实现程度,社会预应力的增强程度,就是大学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关键在于大学生们把握社会的难度,提高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生活质量的高低是由生活业绩的大小、多少来衡量的。
影响人们生活业绩的主要因素是生活能力和努力程度,其中,生活能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对社会要求的把握能力、主体参与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主要是指掌握生活能力的自觉程度。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同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但是各人的生活业绩却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人业绩显著,有的人却碌碌无为,究其原因,就是彼此的生活能力和努力程度不一样。主体参与、自我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根据社会的要求,追求大学生活的业绩,实现 “四大转变”,增加社会预应力,以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