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讨论(一)
周强  |  2015-07-28  |  科学网  |  440次阅读

建设“互联网+”社会,必须坚守“惟可信,方有用”的信条。

继“物联网”之后,“互联网+”占据科技和财经新闻的头条已经有了一些日子。它是一个科技名词,更是一个经济现象,是“物联网”全面成熟后,更高层次的信息社会形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今天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仅仅决定该技术领域本身的未来,更是会对未来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在此,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谈谈“互联网+”的未来这个话题。

1、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时常感慨:“社会瞬息万变,计划跟不上变化”。在全面建成“互联网+”之后,这句感慨可能会改变为:“任我们千变万化,时代总能紧跟我们的步伐”。

把信息社会本身看做一个虚拟的人。这个虚拟的人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打交道,并根据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做出他的反应。首先,这个虚拟的人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而诞生。在他年幼时,由于信息技术母体的能力有限,他的视力、听力、反应速率和准确率都很有局限,难以看得远、听得清,并做出正确的反应。随着母体能力的提升,比如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等的提升,他的各方面整体能力都有了提升。目前,我们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要将物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网络连通起来,这一举措对于信息社会这个虚拟的人而言,就好比打通他的奇经八脉,最终练成绝世武功,能力超凡。在未来,这个虚拟的他不仅会成为“武功超群”的高手,更会成为一名知晓各路消息的江湖舵主,消息灵通,智慧超群,在江湖中一呼百应。

通过上面的比方,可以看到,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中,将会有一个与社会中的人群打交道的虚拟的人。他站得高、看得远、听得清、反应快、能判断。社会中的人群通过消息(信息)与他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开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而他根据不同人群的消息,对生产和生活中的资源进行高效的判断。从技术层面来讲,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是最接近人类社会最高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活在其中将是其乐融融。

2、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中什么更为重要?

现在,试想我们生活在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中,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从此以后将多了一个他(她)。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通过他(她),我们可以省去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如果还有的话),他(她)可能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的生活,他(她)会根据掌握到我们的信息以及社会的信息,为我们给出最佳的建议。这个虚拟的他(她)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许将比我们的亲人和爱人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社会中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如果在那个阶段还存在这样的社会团体),通过他(她),可以更好的通过他,找到商品和服务的最终客户,并以最高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虚拟的人,将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发出左右我们判断的声音。其重要性,就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司马懿之于他本人,后者的成败一方面取决于前者的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前者的可信度,即是信。

因此,在全面建成“互联网+”的信息社会中,这个神通广大的虚拟的人是否可信,显得更为重要。这个可信是多个层面的。

其一,我们需要重视这个虚拟的人本身的感官是否准确无误。前面提到,“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更高形式。全面建成的“互联网+”的社会虚拟人,具有站得高、看得远、听得清、反应快等特点,但是这些特点不是神赐予的,相反是由星罗密布的传感器件和终端用户端组成。传感器件对于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将从物理底层决定“互联网+”的可信度。因此,发展更高精度的物理量传感器件,是建设“互联网+”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当防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失误。另一方面,除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对可信度的影响外,终端用户的恶意信息输入将是威胁“互联网+”可信度的最可怕的因素。在以后的博文中将深入分析这个因素,并讨论其应对之策。

其二,我们需要重视信息交互过程中是否准确无误。在高精度传感器的帮助下,“互联网+”社会理论上具有了高精度扑捉各种物理信息能力,但是对这些分布的物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协同操作,还需要实现传感器与中枢处理器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高保真传输的通信技术,是建设“互联网+”社会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定量研究“互联网+”中通信误码对最终判断的影响是一个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除了通信技术的客观局限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信息在交互过程中可能遭到恶意篡改,对于这方面的深入讨论将在之后的博文中给出。

其三,我们需要重视信息综合分析中是否万无一失。这一部分将在后续博文中开展讨论。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科学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