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寒门”,我想科学网上60%以上的教授、科学家们均可归为“寒门”出生。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寒门”出生的教授,包括正指导和已毕业的近50余名研究生中,80%以上也均出生“寒门”。
出生“寒门”或是“豪门”,这是我们所无法选择的。我儿时的“寒”是科学网上的博主们所无法想象的。我出生在一个极其偏僻、且至今还没通公路的湘西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所属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所在村又是县里最穷的小山寨。我出生40天后,父母离异,且双方均很快另组成家庭。1岁前是奶奶抱着我满寨子找有奶水的婶婶们吃百家奶得以存活的。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初中三年级时,爷爷过早去世,只剩下奶奶一个人靠每日辛劳抚养我。因村里只有小学1-4年级(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教4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劳动课等),因此,11岁那年只身离开小山寨到几公里外的另一个乡村读5-6年级。学校没有统一的食堂,自己背着锅、米、菜、柴火等,三个石头架起来作为土灶,解决一日两顿饭。小学毕业,考上离家20公里外的一所乡镇中学(县第5中学)读初中。此时,儿时的同伴均放弃读书,开始在家务农,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村里就只剩下我一人,每月背着20多斤杂粮,独自徒步走2-3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家与学校,直到完成初中学业。1978年,我以全县第6名的中考成绩考取我县最高学府——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民族中学,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涯。当然,又是一大批初中同学,放弃了学业,回家种地。高中阶段,奶奶年事已高,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完全靠奶奶走路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变卖一些农产品(红薯片)默默资助我完成学业。高中阶段的我,认真读书只有一个目标:跳出农门,报答奶奶对我的爱和付出,让她晚年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198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上了本科线,考上一所省属的师范大学,成了全乡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生。当时的师范大学,每月国家有足够生活费(27.5元/月),且比其他非师范类院校的补足要高,生活费完全可以自理。奶奶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她到哪里都炫耀她的孙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生,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注:我的奶奶要是活到现在,应该是92岁了,可惜13年前已经去世。当时我自己的条件也不怎么好,还在外读书,她也一直生活在农村,也没有享到什么福。)
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的小县城从事中学教学,教了5年的中学物理,也小有成绩。虽然生活上也还算过得去,但以当时的收入来看,还属于“寒门”,毕竟大环境还是落后的小县城。为了后代不再困于“寒门”,再次做出决定——考研。1993年,再次走入学校,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后来的努力加机会,终于把老婆、女儿从大山深处的小县城带了出来。跟我一起走南闯北,到过国有特大型企业(油田)的研究机构工作5年,也到过中科院某研究所(见博文:我真正从事科研工作是从中科院起步的)工作两年。虽然其间也经历过坎坎坷坷,如在企业工作期间的遭遇(见博文:十年前我与单位的那场劳动纠纷案)等。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如愿了,2003年底我应聘到了现工作的这所高校。目前,已成长为一名985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今,我实验室每年要招收5-8名硕、博士研究生,大致统计了一下,80%以上也都属于“寒门”出生。也许,他们是否冲着我也是“寒门”出生的导师来的,原因不得而知。通过这些年的接触和了解,这些学生大都是令人满意的。他们身上有着与我一样敢于拼搏、吃苦耐劳、质朴、工作踏实、不甘落后等优良品质。他们的要求并不高(见博文:为什么我的硕士生大部分不愿意读博),读研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增加一份求职竞争力,也许为了报答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晚年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或是为了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媳妇或如意郎君,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是“寒门”。他们目光可能短浅一些,未来可能不能成为科学网博主们要求的科学家或企业家,但他们认为达到了他(她)心目中的目标,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就是一种成功。因为,他们出生“寒门”,也是他们所不能选择的。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寒门”出生的学子,愿所有的“寒门”学子,早日跳出“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