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两种前途——读梁建章委员高等教育改革建议有感
黄乐天  |  2016-05-28  |  电子技术应用网  |  486次阅读

昨天接到学校的通知让又上传两张照片,才知道这新一年的网络名师的“聘期”又开始了。最近忙的事情一阵一阵的,耽误了写博客。今天得空赶紧来写一篇,不能辜负学校的信任和网络名师的称号(自己觉得都有点大言不惭……)。

最近看到了政协委员,携程网CEO梁建章先生写的高考改革建议,很有感触。今天就来谈谈感想吧。

梁委员的建议总结起来大概就有三点:

1、取消中考和高考,高中初中合并,学制缩短为4年;

2、讲大学教育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3年和研究生3年(由于大学有选修课,具体学制可以再讨论);

3、重点大学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其他学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本科全国统一招生;研究生统考,但各校自主招生,基本沿用现有的考试制度。

他总结了这样改革的好处:

1、取消了中考,就解决了户籍改革的根本障碍,也很容易地把9年的初中教育编程普及的10年全部中小学教育。

2、现在高中基本是为了高考,最后两年的高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考试复习,之前最后一年的初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备战中考,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3、中学改为四年后,可以适当的减少人文科学的学习和浓缩自然科学的课程(因为有些知识在互联网搜索就可以获得)。高考科目也可以适当简化。

4、把研究生的统考改成分学科,一年多次,像美国的GRE,让大学的研究生院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综合指标进行招生。

5、由于本科毕业生只有19岁,硕士生是22岁,学生就有两次进入名校的机会,而且主要是在考研究生那次,因为名校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而且大企业也以招研究生为主。这样可以大幅度的减轻本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而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同于本科高考,因为经过了本科教育学生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了参加工作和养活自己的能力。可以选择一般工作,一边多次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还可以作为企业招工的参考。

6、把重要的考试放在研究生统考,也解决了自主招生的问题,因为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实际上已经具备自主招生的特点了。

此后他还对学生毕业太早的担心做了解释:

有人担心19岁本科毕业,22岁硕士毕业,是不是太早了。我觉得这正是整个改革方案的优点。根据现代经济和就业的特点,大学本科主要是掌握学习方法的通识教育,真正的技能要在工作中和研究生阶段学到。让大学生早点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进入社会,对于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新都是有帮助的。

另外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就是现在高学历的女性不愿意生小孩,中国的人口将出现日本的少子化危机。如果女生能够19岁本科毕业22岁硕士毕业,提前两三年进入社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恋爱、结婚、生小孩,就能更好的平衡职业生涯和家庭,缓解中国低生育率的问题。

初读梁委员的建议,觉得太过书生气,没什么价值。但是细细读三遍以后,却觉得非常的有道理!

我个人总结的梁委员建议的核心就是:取消中考,学制缩短;高考中考化,考研高考化;本科教育高中化(普及化),研究生教育专业化(高端化)。这是一种“中国化”的英美式大学教育。而现在国家正在准备推行的是“中国化”的德法式大学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其实决定了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种前途。

我个人认为其实梁委员的建议是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教育的现实,但是也有其很难克服的一些困难,下面就来慢慢分析一下。

就本科教育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被改成了一种“类美国式高等教育”。从根源上来讲,就是当年搞“大扩招”的时代全面向美国学习,大搞所谓的“通才教育”、“大众教育”。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原来不是通才教育,而是学习苏联式的精细分科式的“专才教育”。当时是在课程改革未完成,课程大纲未调整的基础上匆忙上马搞的高等教育改革。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在牺牲了80后一代人的青春以后,现在终于有点像“通才教育”的模子了。课程也被大量简化了,课时也被量缩减了,应该说有了不错的基础。那么接下来,其实就应该大规模的撤销课程。尤其是撤销掉一些莫名其妙、不止所谓的“专业课”,加强核心的、更具有通用性的“专业基础课”。遥想当年邹校长主政我电,力主建立“3+6”课程(数学、英语、物理三门基础课,加上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六门专业基础课程)。这3+6的课程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我们这样一个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学校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掌握这样的基础知识其实就已经有了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也是我电这个专业特色太过明显、学科专业划分太细的学校为数不多成功“通才教育”成果。我上个月为了给通信学院的学生做国外专业分析介绍,查了一下美国各个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发现UIUC的ECE也是把这几门课程作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但我们现在的这些课和别人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就是内容还是太单薄,知识也有些陈旧,而且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而国外的这些课程出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往往还是要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设计、还要做若干的“大作业”。而这些课程往往包含了国内很多所谓专业课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学完一门课就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锻炼了学习能力。但是,现在由于“惯性”和利益使然,我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削弱。没有调研过其他大学的情况,但也应该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课程无法彻底改革,则梁委员的建议不可行。但是,把已经把在牺牲掉了一代人青春基础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类美国式高等教育”再强行的扭转成“类德法式高等教育”,是否更不可行?中国的改革的成功经验恰恰是坚持XX多少年不动摇。上届胡主席强调的“不折腾”,也是一个意思。如果学15年英美,还没学成就中途又转学德法,无疑是劳民伤财的。

未完待续,分割线————————————————————————————————————


文章原载于作者的电子技术应用网文章,所述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经过系统重新排版,阅读原内容可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