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本身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可刻度的物理量,但时间尺度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你把时间碎片化,平时会觉得很忙,到头来,时间却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这可能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瞎忙”。
有的人说时间不够用,有的人则认为时间很富裕,多得用不完,甚至想分给别人一些。
现行的硕士生学制一般是3年(部分高校2.5年),博士生学制4年,最长不超过6年。应该说大部分硕士生最忙的时段是研三,研一、研二都觉得时间很富裕。进入研三,需要刷题、面试和找工作,完了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撰写毕业论文和准备毕业答辩,多少找回了一些充实感,偶尔也会有“时间有点不够用”的感觉。硕士研究生,其实也是很尴尬的一种处境。说是研究生,大部分也不做研究,更谈不上学术。加上互联网企业一些浮躁的就业环境和不良导向,如“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研究生,水水就过去了;重要的是多研究公司面试技巧,多学学流行的Java语言、深度学习等,争取能进高薪互联网大公司。”等,谁还能把心思放在学业、专业、科研和高质量的论文上呢。
对于博士生,最长年限不超过6年(直博生8年)。少数博士生,头三年总觉得离毕业还遥远,进入博四才有些焦虑感、紧迫感,开始为需要达到毕业要求的成果发愁,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尺度变小。试想象一下,如果只给你四年时间,超期即清理学籍,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博二就会全力以赴,也许能取得6年才能完成的毕业成果。以前读博,是三年达到毕业要求,回想起来,那时的成果也没比现在的博士少多少。更何况,那时查文献、找数据、写论文并没有现在互联网提供如此丰富和快捷的信息渠道。如今,读6年甚至更多年限才毕业的博士,绝大多数是自己前半段博士生涯对时间尺度的把控失误造成的。当然,导师对博士生成果要求很高的除外。
2020年,我的一个读了6年的在职博士生挂了。原因是5个评阅人中有一个专家给出“修改后重审”的结论,这种情况就意味着三个月后重新提交答辩申请。延期三个月,意味着越过了6年的时间线,系统自动清理学籍,只能与博士学位擦肩而过。最初他以委培生身份考入我的门下,原单位给了他2年的脱产期。攻博期间,第一年修课程,也同时加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表现出不仅科研能力强,思路开阔,汇报讲解也很棒。博三回原单位工作,每年承担很多的课程和事务性工作,加上二孩出生,再没有像在学校时的集中精力搞科研、搞论文,中途一度还想过放弃学业。在我的鼓励下,博士进入第五年他开始重新点燃毕业的信心,差不多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毕业要求的学术成果。最后一年内,我们曾无数次深夜讨论小论文和大论文的撰写。但最后的学位论文盲审,运气还是没能眷顾这个本来勤奋也很有实力的小伙子,确实感到很遗憾。
今年,另一个在职博士生也同样遭遇了“修改后重审”的盲审专家返回意见,但他是在博5申请答辩的,延期三个月后,重审则顺利通过了。
时间管理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对于有限时间内的读研生涯,却需要合理规划。十年甘坐冷板凳,则意味着读研是失败的。研究生的底线,就是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期毕业,这也是每一个研究生最基本的求学目标。
读研期间,不仅需要把握时间的长度,也要理解时间尺度的概念。我们不能改变时间长度,但我们可以调整时间尺度。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是要吃大亏的。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 磕盐“猪”事
[2] 说得了相声,也做得了科研
[3] 一个科研小白的成长之路
[4] 致已逝去的读研时光
[5] 科研好苗子
[6] 给初涉科研同学的建议
[7] 研究生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