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精品
  • 教育论剑
  • 人生杂谈
  • 科研感悟
  • 更多标签
黄健 LibreOffice+Zotero科技写作的一个槽点

今年年初,采用LibreOffice+Zotero方案完成了自然基金申报书草稿的撰写。最近又在使用LibreOffice+Zotero准备一些材料时却发现Zotero的LibreOffice插件似乎有个明显的槽点(把Bug翻译为槽点似乎挺合适呢):写作时不能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我记得以前是可以的呀。难道插件太老了?在LibreOffice的工具-扩展管理器里检查更新,我这个插件是6.3版的,没有可用更新。用git clone "https://github.com/zotero/zotero-libreoffice-integration"命令,下载Zotero的LibreOffice插件全部代码,在zotero-libreoffice-integration的install子目录内找到Zotero_LibreOffice_Integration.oxt文件,双击安装最新的插件,升级到了7.0.1版。可惜,槽点依旧。于是仔细阅读“使用 Zotero LibreOffice 插件”的官方文档,恍然大悟,点醒老年痴呆的我了,想起来了。原来我刚开始使用的是Zotero的LibreOffice插件的现代视图(也是默认视图)。在这个视图模式下,点击“添加/编辑引用”按钮会弹出现代视图模式的引用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标题的一部分、一个或多个作者的姓氏和/或年份,与你文献库中的匹配的条目将立即出现在对话框下方,选中后可继续匹配下一篇需要引用的文献,如此反复,最后回车,或按一下引用对话框最右侧的箭头就完成了多篇文献的同时引用了。记得我当时不喜欢这种搜索匹配方式的引用,所以,也是看了上述帮助文档,在Zotero主程序的编辑-设置的引用窗格中勾选“使用经典版添加引注对话框”。在经典视图的引用对话框会显示整个文库,非常便于把握整体情况,也方便各种排序与多选。但是,没想到的是经典视图下,无论怎样多选,点击OK后却只能引用一篇文献。所以,还是切换回默认的现代视图模式吧。

2天前 发布于 科学网 8 次阅读
黄健 超越轮回的沫蝉故事

我家大娃小的时候,曾养过一只小兔子。所以,那时她常和我一起在沙河校区附近找各种各样的兔儿草。最容易采集到的“兔儿草”其实不是草,而是构树叶,到处都有。有好几次,我们采集的构树叶上都有“唾沫”。起初,我还以为是有人路过,随地吐痰吐口水,而我们又何其不幸。遇到多次后方才心生疑惑,我们就这么倒霉?这又才注意到这口水多在构树叶的背面而非正面!有谁这么有水平或这么有闲心,总能或专程把唾沫吐到构树叶背面。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才仔细去扒拉唾沫,发现其中竟然有虫子。老大问我这是什么虫子,我也不知道,姑且名之“口水虫”(见图1)。其时还没有以图搜索的功能,只能各种文字描述搜索,再去多方核验印证。最后终于知道,原来这是一种沫蝉(froghopper)。此前几年(2003年),还刚有一篇Nature论文专门研究它的跳跃[1]。

09-07 发布于 科学网 121 次阅读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数据了~
周涛 教育大数据革命

在世界文明史上,被赋予神格的最重要的四个人,是乔答摩.悉达多、孔子、耶稣和穆罕默德。只有在中国,一个人会主要因为教育方面的贡献而“超凡入圣”——对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在全世界还在盛行世袭制度和种姓制度的时候,中国第一次通过科举制度把受教育转化为沿着社会等级向上攀爬的一种途径,从而教育开始被赋予了提高社会流动性的责任。在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绝大多数时间,教育受到极度的重视,教育家受到极大的尊重,《国语》说“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荀子》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以我们祭祀的时候同拜“天地君亲师”,这从其他古代文明国度来看,是独特的。

2017-11-07 发布于 科学网 1230 次阅读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数据了~
史溢帆 成电下午茶进行中,一场关于幸福的讨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走得越远,任务的叠加越深重,从无需承受之轻到不能承受之重,从任性恣意天真迷惘到精打细算手忙脚乱,回望总是怀念过去,难怪总说童年是最甜蜜的时光。然而,不同的阶段需要更新人生的任务栏,而幸福感也是要被创造的。

成电下午茶进行中,一场关于幸福的讨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走得越远,任务的叠加越深重,从无需承受之轻到不能承受之重,从任性恣意天真迷惘到精打细算手忙脚乱,回望总是怀念过去,难怪总说童年是最甜蜜的时光。然而,不同的阶段需要更新人生的任务栏,而幸福感也是要被创造的。成都·合作镇

2016-04-28 发布于 新浪微博 1089 次阅读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数据了~
李晓瑜 科研十问之“反刍消化”阅读学术论文

反刍(chú)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顾名思义,针对于科研训练,指已经开始有目标有倾向的寻找问题,在前奏思考理解的基础上,开始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说到反刍消化,基本已经进入我们读论文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阶段。这是我们所有创新创意、灵感迸发的阶段,也是我们开始登堂入室,初步产生作品的阶段。这个阶段离不开前面两步的积累,某种程度上,前面两步中的部分动作有可能与第三步的“反刍消化”形成局部迭代。比如,细嚼慢咽的时候,可能会发现问题,直接开始局部反刍;反刍消化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现某个问题当时并未做到细致和透彻,就需要反过头来,继续细嚼慢咽。

2019-11-24 发布于 科学网 1174 次阅读
李晓瑜 科研十问之“细嚼慢咽”阅读学术论文

很多学生和朋友读了“囫囵吞枣”,纷纷给我反映说,这个方法对他们开始读论文的第一步确实很实用,那么接下来怎么细嚼慢咽和反刍消化呢?细嚼慢咽,似乎很好理解,但是大家仔细审视并自查一下,是否真正的理解了细嚼慢咽。读论文,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有针对性的、聚焦于某个主题、奔着细化和具象知识点开始的第二轮次论文阅读,极大概率的寻求并发现关键问题。因为经过囫囵吞枣,我们基本上已经大致明确了一个相对聚焦的主题,并且从海量的文献中凝练了一些相对优质的精准主题文献,主题的聚焦是我们顺利迈入第三步的大前提。因为它能帮我们构筑研究范畴的基本问题形态,以量子推荐算法为例,我们通过囫囵吞枣,大致了解到:1、经典的推荐算法其研究现状、趋势和走向,2、量子机器学习算法发展迅猛,能有效解决高并行性、高复杂度等问题,3、现在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并尝试了量子推荐算法的框架设计。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我们在细嚼慢咽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获得现在研究人员对于该范畴的问题的研究思路大体是什么?大致的方法论有哪些?同时,研究群体对于该问题研究的薄弱之处或者是未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2019-10-05 发布于 科学网 1346 次阅读
彭真明 不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成为功利的推手

昨天,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科创新计划)2018年立项课题的结题答辩会在中科院光电所进行。实验室有一支队伍参与了结题答辩。经专家评审,在近20支队伍里,综合排名第8。他们是在前期立项队伍中途放弃后临时组队后期加入的3位同学。为了尽快熟悉课题背景,他们经常到实验室旁听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会,主动请教老师和方向相近的研究生学长,参与研究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件。在立项的4个课题中,是完成得最好的一组。说明一点,这几位同学目前并不属于成绩很靠前的具备推免保研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参与进来的。

2019-08-15 发布于 科学网 1437 次阅读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数据了~